第279部分(第2/4 页)
八
百人中的过半数。
② 张冲是国民党中央委员,懂俄文,为蒋介石与苏俄和中共间拉线者。
③ 这些条件就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根绝赤祸案决议(全文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东方杂志》
第三四卷第六号)中所规定的四点。
④ 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四六页。
第二十一篇 抗日战争
第一章 洛川会议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战争在卢沟桥爆发了。七月十七日,蒋介石氏发表了有名的
庐山谈话,声明中国局势已到了“最后关头”,提出了关于保全华北领土主权的四点最后立场
①。七月二十八日,八月一日,日军先后攻占平津,并沿平汉津浦平绥三路,进攻保定、沧
州、南口等地,八月十三日进攻上海。这些就是八年抗战的最初几件大事。
当年七月八日,中共中央就日军进攻卢沟桥事件,通电全国,主张全民族实行抗战,不
让日军占领寸土尺地。七月十五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事发表宣言,声明与国民党共
赴国难,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为共同奋斗的总目标;并郑重声
明下列四点诺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所必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
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终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
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国家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职责。在这个宣言之后,还明文宣
称: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
以便用同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②。这两个文件,象征着中共极力促进国共合
作,一致抗日的决心。
我们在这里不必着重叙述抗日战争的实际经过,却亟愿对当时情况,略加分析,特别是
中共抗日政策的实际形成及其演变的经过。当年八月二十日左右,中共中央在洛川所举行的
中央扩大会议,曾因抗日政策,引起严重的争论。毛泽东、张闻天等,或明或暗的一意孤行,
也使我这个反对派被逼不得不离开延安。在本篇里所要说到的,只是抗日战争开始时的一段
经过,也许可以对了解中国时局的未来发展,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
日本侵略中国的步骤,是太急进了,逼着中国人民不计成败,团结一致,奋起抗日。当
时许多想象不到的事,都成为可能。例如抗战以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国共实行和解
等等,都非一般人始料所及。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战事的发展,走上统治中国的王座,更是
人们所预料不到的。
当时人们的抗日情绪达到了沸腾点,延安自然也不例外。毛泽东等利用这种兴奋的情绪,
大声疾呼——在全国范围内,抗日不分党派,只要抗日,便是一家人。在中共和红军内,毛
泽东同样号召抗日高于一切,并说明现在我们对国民党和蒋介石都讲团结,中共内部更应不
分彼此,忘记过去的党内斗争,一致团结为抗日而努力。这些号召,不仅激励士气,而且这
顶抗日的大帽子,可以掩护一切。主要是使野心家,能在这顶大帽子之下,实现自私的勾当。
有识之士,对抗日前途当时都不敢过分乐观。他们强调,中国不得不抗日,与其不抵抗
而亡国,不如起而抵抗,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及时得到友邦的援助,不愿
142/166
… Page 479…
《我的回忆》第三册
在日本军事压力之下,中途与日本妥协。他们不希望亲日派或对日妥协分子,乘机抬头,并
相信抗日势力的团结能够压抑投降论者的言论。这些善良的希望往往集中到一点,即是抗日
无论如何艰巨,最重要的是全国抗日政府的体系,能够始终维持不坠。即使中国受尽折磨,
只要统一的抗日政府存在,将来总有翻身之一日。
这种忧时忧国的论调,在延安也有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