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古今医学(十一)(第1/3 页)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集大成时期。各种文学、艺术,还有医学都是在对前朝进行总结,这也意味着明清时的风气是保守派占据上风。
而且创新是需要冒险的,在动不动就搞文字狱的清朝,去继承有迹可循的经典肯定是要比创造新理论更安全的。
但与时代相悖并不代表就是错误的,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多年之后,吴有性的观点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瘟疫论》极大地推动了疫病学的发展,温病的辩证法论治体系不断完善,诞生了中医学领域的新学科——温病学。
吴有性提倡的“疠气说”突破了传统的“六淫说”,与现代医学的“微生物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时至今日,他依旧是在中外医学界备受褒奖的医学大师。】
“哈哈哈哈说得好!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吴有性听到来自后世的赞扬仰天大笑,没错,时间会证明,他才是对的!他的理论走入到了新的领域中——温病学!
【非常可惜的是,一代瘟疫学大师的吴又可死于清军的屠城,那时候意气风发的努尔哈赤肯定没想过他的子孙被天花困扰了好几代吧。
满清作为渔猎民族进入中原,首先不适应的就是中原的疾病,而他们大肆屠城后那些无人收殓的尸体,就是疫病最好的温床。
偏偏最有能力救他们的医学名家被他们杀死了,这谁不说一句报应呢?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清朝死于传染病的皇帝宗室贵族加起来也比不上吴有性的重要性,因为就在这段时间里,西方经历着一场巨变,这场变革让西方的医学后来居上。
在这个各个国家都在求进步求变革的时代,那时的华夏统治者却在为了自己的目的大搞屠城和文字狱,最终,他们也只能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是坑苦了百姓。】
各个时空下的聪明人都听出了这话的言外之意,华夏发展了千年的医术,一场巨变就使其后来居上,那这会是只限于医学的变革吗?
而且别的国家都在追求变革进步,未来的华夏却止步不前,若有朝一日,那些发展起来的海外蛮夷觊觎着华夏的地大物博,那时的华夏可能抵抗?
天幕总是说什么世界上,日本之类的,若是后世也是天朝上国,何须在意其他小国的评价?只能是后世华夏落后于其他国家了。
他们不敢去深究那些不太好的猜想,只能转移注意力去唾骂那个没用瞎造孽的努尔哈赤。
就连清朝皇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天幕说话难听,但这个当初的那个剃发令给他们这些后来的统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天知道他们这么大搞文字狱是为了什么?
【清朝的名医还有一位徐大椿,这位大哥也是狠人,家人多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结果弟弟还是相继不治而亡,父亲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
他深感医学的重要性,于是愤而学医,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从他开始学医的五十年中,经他批阅的书近千多卷,泛览的书万余卷。
徐大椿认为从医应该广读医书,多加实践,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这才不会落入窠臼,步入偏见。
徐大椿很强调“学古”,但又不“食古不化”,相反,还有“疑古”的精神,敢于批语前人的得失。在与错误偏见斗争中,他总结了如下经验,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要精思历试,不能为邪说所误。
徐大椿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印证书本的知识,而且结合实际,把前人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写出了十几部很有价值的医学着作如《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等。
由此可见,清朝并非没有名医,但这样标新立异的名医在清朝的名声也是两极分化的,医者们推崇他的医学着作,但又不喜他对先人观点的“抨击”。】
天幕下的徐大椿表示无所谓,反正他是对的!那些人就是在背后说他狂妄又怎样?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先人的知识也是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又不是天给的,有错漏之处不是应该的吗?
何必在那里一听前人有不对就一副死了爹的样子!
【好啦,清朝的病没说没大说特说的,大家听过一嘴清朝八卦……清朝故事的人应该知道清朝story boy顺治皇帝,传说中出家去了的那位,当然了,根据官方记载和医学文献,顺治是死于天花的,后面还有一个同治,也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