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他自己还能吊上一阵嗓子;受到海派票友们的欢迎。他是海上著名的票友;是“久记”票房的骨干;为京剧不知花了多少钱。到了解放初;家底吃得差不多了;他最小的一个儿子李家庞就出来工作;穿上军装当兵去了。
至于李鹤章解甲归田后到底赚了多少钱;谁也无法详细统计;反正足足养活了四代人是无疑的。也就是说;从李鹤章1865年回老家起;直到解放前夕;整整富了八十多年。三个儿子中老二李经羲头脑最清楚;洋务传统代代相传;后代中李国松、李国筠、李家煌、李家炜、李家炯、李家煐、李家庞等均各自有成。再下一辈中更知发愤;还出了几个著名的人物。他们是外交家、前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著名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道增,著名美籍华人、钢琴演奏家李道基;详情后叙。
第11节 李昭庆最小却“走”得最早
李昭庆(1835—1873)又名章昭;字子明;号幼荃;是李家六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安徽老乡们最寄予同情的一个。他原本也是李家将中的一个;是淮军里领兵打仗的一员猛将;可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只活了三十九岁;而且是死在他二哥李鸿章天津的衙门里。
老百姓总是容易同情弱者的;爱为弱者打抱不平———为什么李昭庆年龄最小却死得最早?为什么死在李鸿章的衙门里?为什么李鸿章不按常规过继他大哥或者三弟的儿子;而要过继老六李昭庆的儿子呢?他总有对不住老弟的地方吧?心虚了吧? 安徽老乡们找出了很多“疑点”;来说明李昭庆的死因大有问题;其结论大致是说———李昭庆的死肯定与李鸿章有关。还有的“揭露”就更具体了;说是昭庆长得身高马大;一表人才;非常英俊;战后赴京进宫获慈禧召见时;被留在宫中宴游数日;引起满朝文武背后议论纷纷。
事情被曾国藩知道了;跑去质问李鸿章;李鸿章为了保自己的乌纱帽而令其弟自杀(据丁德照、陈素珍《李鸿章家族》)。 这种传言在安徽乡下流传很广;无非是为弱者打抱不平。其实只要查一查时间表;就会发现对不上号了。曾国藩在1872年3月就已在南京去世了;而李昭庆进京是在1872年5月的事;曾国藩怎么会知道他死以后的事情呢?而且;李经方被过继给李鸿章是在1862年;是李鸿章率淮军在上海打了虹桥、北新泾等胜仗以后;荣升江苏巡抚的时候;也就是李鸿章感叹自己功名已就;而年已四十岁还膝下无子的时候;这时距李昭庆之死还有十一年光景。况且;儿子能过继给当了高官的哥哥;该是说明了兄弟俩之间的亲情要超过其他兄弟吧。
《庐州府志》上对李昭庆很有夸奖:“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气。”年纪轻轻就获得了监生的功名。其父李文安曾写诗夸他:“小时诚了了;长大岂不佳?”对他寄予厚望。可是人的命运并不是一人能控制的;他后来的命运的确不佳;仗打了不少;苦吃了不少;但官没当上(有名义而没有实授);最后命也丢了。 其父去世的时候他刚二十岁;天下正大乱;他的大哥、二哥、三哥或办团练;或在外当官;他就在家侍奉老母。不久庐州府被太平军荡平;他的家乡被洗劫;他们兄弟只好陪着老母逃往江西;投靠在曾国藩幕府中的大哥李瀚章;从此兄弟几个都先后聚集在老曾的麾下。 1862年夏天;李瀚章奉命去广东办理厘金的时候;也正是李鸿章率领淮军初抵上海;实施“以沪平吴”战略的时候。李瀚章原计划是带李昭庆一同前往广东的;他们先一起到了上海;准备从上海乘船去广州。
这时他们三兄弟在上海碰了头。如果这时李昭庆按原计划继续跟大哥往南走;一辈子就当个后勤粮草官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戎马倥偬、积劳成疾的事了。然而二哥李鸿章正是重任在肩;手下缺人的时候;就把他留下了。这么一来;他就跟李鹤章一样;在二哥手下听命;成了淮军将官中的一员。 他曾奉命回安徽招募勇丁;在湘军大军围困天京的时候;他负责专防无为州城;后来在与江浙一带的太平军交战中;守常熟;打嘉兴;他都参与了前线的指挥作战;战事稍停;他自然也跟李鹤章一样;得不到特别的奖赏。李鸿章为了避嫌;不便为自己的弟弟请赏;宁可奖励别人。这样;李昭庆劳而无功;力气都白费了;自也是对二哥一肚子气。
然而仗还是没尽头地打;打完太平军后又要去剿捻。曾国藩还特别属意于他;已奏派他去训练马队;以期能在苦战中得到历练;建立功勋;而不必借诸兄之门荫以成名。那时李鸿章还有些不舍得呢;他明白小弟有多少能耐;故曾国藩来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