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研究者”脸上很快就会露出攻克困难后喜悦的笑容。
第11章 感官教育(3)
正常孩子会重复很多次这样的练习,重复的次数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完成五六次之后就厌倦了,而有些则会至少重复20次,脸上仍显示出兴致勃勃的表情。有一次,我看着一个四岁的孩子重复练习了16次。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我让其他孩子唱歌,但她还是不动,继续将木块取出,弄混,然后又将它们放回原位。
聪明的老师要能够作最有趣的个体心里观察,他要能够测出不同刺激物能够吸引注意力的时间。
事实上,当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且错误地操纵和纠正教学道具时,老师能做的只有观察。他不仅应是个老师,更应该是个心理学家。这也体现了老师要作科学准备的重要性。
在我的方法里,老师教得少,观察得多。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孩子的精神活动和生理发育。正因为这样,我将“老师”这一称呼改为“指导员”。
开始的时候这一称呼招来了许多冷笑,因为每个人都会问,这个老师要指导谁呢?他既没有助手,又必须给孩子们自由。但他的指导意义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深远更重大,因为他指引的是孩子的心灵和人生。
其次,通过反复练习,感官教育细化了感官对刺激物的鉴别,这也是它的目的所在。
感官培养是存在的,通常我们都不将其考虑在内,但它却是触觉测量的一个因素。
例如,在法国的德·桑克蒂斯为智商诊断所建立的一系列测试里,我常看到不同大小的立方体按不同的距离间隔放置。孩子要将最小的和最大的挑出。计时器记录了发出命令和执行命令之间的反应时间。出现的失误也将计算在结果中。我在试验中重复了上述测试,但忽略了感官培养。
例如,孩子们有10个感官教学用的立方体。第一块立方体的底边为10厘米,其他立方体的底边依次逐渐减少1厘米,最小的那个底边为1厘米。训练的内容为将粉色的木块扔到绿色的地毯上,然后将这些木块叠成一座小塔。将最大的木块放在底部,其余的按大小往上叠,直到底边为1厘米的最小的那个被放到顶部为止。
孩子每次都要从散在绿地毯上的木块中挑出“最大的”那个。这个游戏对于两岁半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玩的。他们一旦将小塔建起来后,就会用手轻轻一碰把小塔弄塌。看着那些散在绿地毯上的木块,然后又重新开始叠,叠了又推倒,推了又叠,这样重复许多次。
若我们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一个小学一年级(六岁或七岁)的孩子作这些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无疑会比较短且不会犯错。若作色觉测试或其他测试,可能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因此,实验心理学的孩子及老师们应该会对这个教育方法感兴趣。
最后,我作一下简要的总结:我们所用的教学道具使自我教育成为可能,使感官教育系统化。这种教育不是依靠老师的能力,而是依靠教育方法。首先,这种教育所展示的物体能吸引孩子的自发注意力;其次,它所展示的材料含有合理的刺激渐变。
我们不应将感官教育与通过感官从环境中获得的具体概念混为一谈。我们既不能将这种感官教育看做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具体概念,也不能将它等同于训练中的抽象概念。
想想音乐大师教钢琴演奏时是怎么做的。他教会孩子正确的体位,教会他音符的含义,解释手指的触碰和摆放,琴键与书上音符之间的对应,然后他让孩子自己练习。若这个孩子要成为一个钢琴家,那么在老师所教授的概念与音乐练习之间,必然有对这些概念长时间耐心的运用。运用这些概念使手指和肌腱能够灵活地活动,让不同的肌肉活动之间能够自动协调且通过重复的练习使用,让手上的肌肉变得有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1章 感官教育(4)
因此,钢琴家要为自己而练习。他越努力坚持练习,获得的成功就会越大。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练习就无法使他成为真正的钢琴家。
“儿童之家”的指导员必须清楚地明白工作中的两个要素——指引孩子及个体训练。
只有铭记这个思想后,他才有可能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孩子进行自主教育并向他传授必要的概念。
干预的适时性和方式体现了教育者的个人技巧。
举个例子,普拉蒂城堡“儿童之家”中班的一个孩子在开学一个月后,已经会写任意单词了,因为他极好地掌握了字母表——两周内就学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