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异族风情。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青砖小径,没有车流穿梭。他们看到的没有粉刷颜色的一处一处的院落,裸露着泥土的本来颜色,和那土黄的道路及四处飞扬的尘土浑然天成。他们看到了用浓艳色彩粉刷的大门和窗户,在那尘土飞扬的时刻显得是那么的别具一格。他们看到了在尘土飞扬的大街上快乐而又友善的人们。男人们都留着又黑又浓的大胡子,头上缠着一层一层的白布,有的上身穿着薄薄的长外套、下身穿着薄薄的长裤或是用布围起来的裙子,脚下都穿着黑漆头鞋,同汉族人雨天里穿的靴筒将上面一截去掉了一般;有的穿一件长长的衣服中间用布带子一扎,下摆自然而然成了裙子的样子。女人们大都蒙着厚厚的面纱,白色的、褐色的、黑色的、灰色的面纱蒙住了女人的脸。但厚厚的面纱遮不住女人们爱美的心,那细细长长的辫子从面纱下面露了出来,色彩艳丽的衣裙大大方方的展示了出来。他们也能看到不带面纱的年轻女子,和古丽长的一个样子,细细长长的辫子随风而动说不出多么的好看。孩子们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有的穿着一件小坎肩,有的套一件花衣服,有的穿一个长裙快乐的光着脚丫奔跑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时不时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这里唯有这笑声他们是听得懂的。
今天是赶巴扎的日子,县城里及附近的人们都来了,他们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毛驴车,有的就靠两天腿行走几十里为的是参加热闹的巴扎。做买卖的男女老少都将买卖的货物顶在头上来来往往的穿梭在人群里,一篮子鸡蛋、一袋子土豆、一小袋玉米或者几个雕刻的小玩意都成了买卖的对象。有的浑身都挂满了各式各样、各种花色的围巾、披肩和面纱,站在拥挤的人群里不停的叫卖。有的忙着赶制器具,铁器和木件、红铜制品和红木器具源源不断的从低矮而又热火朝天的铺子里生产出来。有的交易着牲畜,骆驼、大马、牛羊、鸡鸭成群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各种牲畜的叫喊声不绝于耳。有的正在那里吃饭就餐,香喷喷的手抓羊肉、呲呲冒油的大串烤肉、热乎乎的薄皮烤包、圆乎乎的滚边油囊,白丝丝的清水凉粉、冰凉凉的雪花刨冰&;#8226;&;#8226;&;#8226;&;#8226;&;#8226;&;#8226;美味的食物不断的呈现的人们眼前。还有的是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无论相隔多么远,只要认出就会毫不在乎的高声叫喊着问好,然后在拥挤的人群里旁若无人的侃侃而谈。他们绝然想不到他们看到的新疆的人是这个样子,就连艾山江夫妇都十分的诧异。
带着浓浓的好奇他们欣赏着陌生的古城,这是完全不同于陈赓生以往所见的情形,这里在陈赓生的字典里完全都是陌生。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习俗,陌生的人群,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这种陌生使得他们有几分害怕,因为在偌大的集市里他们完全听不到一句熟悉的话语,他们仿佛到达了另一个国度,仿佛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知道如何融入到这里的生活,也不知该如何打听房东弟弟的住处。艾山江夫妇是生在湖南、长在湖南的,可是他们能听得懂他们的语言,会说他们的语言。于是他们尝试着与这里的人说几句话。古丽是热情而又大胆的,她朝着一位蒙着面纱的女人走去,可是她刚刚说了一句话便看到蒙着面纱的女人朝着她狠狠的瞪了几眼,她只好怯怯的回来了。
陈赓生没有见过新疆生长的维吾尔族人,更听不懂他们的话语,他只能寄希望于汉族同胞,他们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寻找着熟悉的汉族面孔。这种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他们找到了一处写着汉字的车马店。车马店老板是回族人,到过迪化、去过甘肃,他热情的招呼着大伙,一一回答着陈赓生他们的疑问。他们本以为会听到“就在前面不远,拐个弯就到了”、“离这里不多两三里地”之类的话语,却不想听到了“那里在迪化附近,离这里还有上千公里呢!”“那里挺远的,还要走四五天时间”之类的回答。春桃听到这样的话几乎要哭了起来。“走了这么多天还有这么远,到底什么时候才到尽头!”
“迪化离伊犁远吗?”陈庚生忍不住问,他不相信这么遥远的地方仍然属于新疆。
“那是美丽的地方,你们去了就知道了。”车马店老板说着,用手指着前面的路。
他们又继续上路了。这一天下午他们来到了吐鲁番,虽然已到初秋,但这里依然热的不得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但看到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陌生的少数民族,男的穿着坎肩、带着花帽,蓄着胡子,女的穿着艳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