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页)
该剧,把案情层层抽茧剥开之时,字正腔圆自有它的好处,让人听得明白清楚,有个思维续承的作用。
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字正腔圆不但是一种说话方式,更是一种威严,尤其此剧中的宋慈,言出必关百姓之生死,所以这样的威严更不可少了。哪怕说其是官架子,笔者也认为处于当时的社会,这样的官架子是在情理之中。想想包公,素来以铁面无私著称,金超群的准话剧作风更是明显!
纵观何冰以前的影视作品,话剧的痕迹并不是很重,包括《空镜子》等等,显然,《大》中的表演风格是何冰有意而为之的。如果从正剧的角度来说,何冰把话剧的对白及表演方式运用到屏幕之上,不但没有任何错误,而且完全符合剧中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应算是一种成功之举!
至于贯穿全剧的罗海琼,笔者却真是很难找到其表演方面的闪亮之处,也许她连花瓶的作用都没有起到,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拿来接戏的道具罢了。当然,此道具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却是不能少的!
说到罗海琼,本人就该说说关于剧中的爱情戏份!一个那么有才华的提刑官大人,却是不谙风情,连泡脚时想的都是尸体与案情,的确有点失了风雅,令笔者都会为其惋惜!
不过,想到了宋慈,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那部传世之作《洗冤集录》,至于他的*韵事,子孙后代,甚至三姑六婆倒的确不在我的掂记之中。
关于爱情戏份的问题,编剧曾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正剧为主,主要表现宋提刑在验尸破案方面的高超技艺,所以爱情戏份自然就少了一些!本人深以为然!这样的创作初衷显然是与港版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过在编剧说明之外,个人还有一个以为,就是现在的古装剧,爱情戏份已经多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许多题材很不错的剧集,中间掺杂了许多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的爱情戏份,结果喧宾夺主,好好的一部剧就被糟蹋了!
爱情与死亡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两大母题,所以任何题材都不可能不涉及到爱情问题,笔者也无意将爱情戏份一棒子打死,但问题是任何一部剧,爱情戏份到底应该占多少呢?
就拿此剧来说吧,我倒有个假想,宋提刑由于不愿接受老丈人的荫泽,于是与徒弟瑛姑相慕,接踵而来的便是老丈人的压力(老婆贤惠,倒不一定),宋慈反抗,表现出不畏权贵的英雄气概。另一个版本是宋慈爱上了一个女犯人,在情与法之间终于做出了选择,却也抱憾终身,表现其情法难融!
以上两个假设均是许多电视剧中司空见惯的套路,虽然可能将宋慈这个人物更丰满化了,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其作为一个断案高手的知名度。毕竟,宋慈之所以传颂至今的根本原因是那本《洗冤集录》,而不是张生李生的*韵事,才子佳人故事!
这就是正剧与戏说的根本差别,正其典史,戏其野话!
话说到这里,编剧的创作初衷,演员的表演方式都是顺着正剧思路下来的,按理说这的确应该是一部不错的剧集,但十分可惜的是,导演的功力将这一节毁于一旦。
个人以为剧情拖沓,节奏缓慢的责任都推在编剧身上实在有失公允。诚然,一句台词在一集中出现三遍,这肯定是编剧的问题,但导演将各种案情的假设采取回放表现则是本剧中最大的一个败笔!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名片《罗生门》中将可能的情节演了三遍,但那是谎言而不是假设,所要揭示的是人性的丑陋!但本剧中,观众关心的只是最后的真相,至于那些假设,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根本就没必要用影像表现,本人实在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借用影像手段令案情显得更为复杂?
试想,观众看一段没有发生的作案情结,这对于以证据为重的宋慈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嘲讽,所以,导演此举不但不合剧情主旨,更造成了拖沓的后果。
本片的拖沓还不至于此,笔者看到许多案子里过多地描述作案人的心态及前史,这当然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东西只能反映案件本身的善恶,却无法印证宋慈的高明之处,显然又与所谓此正剧表现宋慈断案如神的创作初衷相悖!这样的拖沓肯定是编剧的责任,导演却没有把好尺度!
造成节奏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镜头。本剧的片花做得很吸引人,制片人说,由于宋慈的功绩,不得已要出现一些血腥,枯骨类的镜头。这是非常正确的,但片中这些镜头却少了许多!
笔者并不是一个嗜血之人,但宋慈最大的功绩是尸检,观众连尸体的局部都看不到,怎么能有更深的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