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页)
直以来就是那些领导的嗜好,否则也体现不出他们的水平来。最好的例子就是那部《吕布与貂婵》,后来改名为《蝶舞天涯》。陈凯歌大导演都难逃这样的噩运,何况一个小小的金琛呢。
在金琛的眼中,这次手术更为惨痛,历时三年,砍掉了五集,成片中的锋芒全部消失,成了一部中学生的生活片,与拍片时的初衷是相去太远。
金琛导演唯有仰天长叹。
说到中国的学生片,在武侠,白领,婚姻,涉案剧等盛行的今天,可以说是少到了极点。说得出来的只有《十七岁不哭》等有限的几部。
其实,在中国影视界,学生片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不愿触及的题材。主要原因是一来卖不出好价钱来,二来极有可能遇到这个那个的形而上问题,结果就被毙掉了。
关于第一点卖不出价钱的问题很好理解,现在学生没钱,除了行政要求以外,当然不会上影院看此类的电影,顶多买两张碟回家自己看去。至于电视剧吗,学习任务重,更没有时间了。
但说到第二点,那可就是大问题了。
据我的印象,学生片以美国韩国为多,许多片子极具观赏价值,但中国引进大片这几年来,几乎没有一部学生片,究其原因自然在于那些片子都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必须删掉,可如果一删掉,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恐怕只剩下四十分钟了,所以还是不引进为妙。
这样说来,外国的少年原来个个都是问题少年,即使影片的结尾他们合乎规范,但那个过程也怕中国学生会效仿。
电影如此,电视剧更是这样了,《流星花园》火得一塌糊涂,不合行为规范,不能引进,*之。
说到这里,我琢磨了一下,什么样的影片是合乎规范的呢?
《十七岁不哭》的作者李芳芳也是七十年代的人,在她的笔下,青春,朝阳,感动,反正是挺上进美好的,每一个人有个性,没毛病。
但全套看过之后,这难道是我的学生时代吗?
不是,完全不是,她一定在迎合着什么。
我是七十年代的人,看反映同时代的学生生活片《十七岁不哭》时勾不起我的半点回忆,只能用一个字评价,假!
其实说这部片子假呢,却看得出导演力求一种真实,反而显得做作了。这就是与《流星花园》不同的地方。
《流星花园》这部片子也假,假得根本就不寻求真实。大陆的许多FANS也根本没有想从这部电视剧中找到一些真实的东西,所以它极受欢迎。
金琛说了,修改后的《三重门》更象是学生生活片,这与《十七岁不哭》的定位是相同的,那会不会也让我认为它的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也许不了解八十年代生人的心理过程,但我却想象得出那些所谓的领导们在想什么,在他们心中什么是合乎规范的东西。
但正是这种合乎规范造成了剧情的假。
学校是个神圣的地方,老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学生是明日的朝阳。
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环境,而是口号。用口号来要求电视剧的剧情是领导们一直以来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想法令他们高高在上,根本就不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于是便将各种片子乱改一气。
这也注定了电视台播出的《三重门》绝不会成为学生片的一部力作,虽然书籍是那样的火。
假就假到极点,真就要真到无所避讳,只有这样才是学生片的出路。不要整出来一个四不象的东西糊弄我们的学生们,他们会很受伤,很无助的。
现在广大学生所看到的除了武打凶杀言情以外,恐怕也没有什么东西了,一个自我真实的能引起共鸣的世界太遥远了,可这种遥远还在继续着。那些制造遥远的人继续制造着遥远。
学生片是中国影视的空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们只能在自我的空间里寻求真实,长此以往,他们的真实恐怕也会离社会越来越远!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文化,艺术,利益?电视剧的泛滥!
电影那才叫艺术呢,电视剧是什么破玩艺。
电视剧就是浪费时间,谋才害命的东西。
电视剧就那点破事,说个没完没了,烦死我了。
以上是我常听到的声音,总结起来就是,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就是狗屎。
电视剧是不是狗屎,我好象无权说些什么,但毫无疑问,看狗屎的人要比看电影的人多,因为电视机一直在降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