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3/4 页)
要的问题。
“启奏陛下,内阁也为此商量很久,只是一时还无法确定人选。只是不知陛下是如何考虑的?”虽然内阁成立后,内阁在官吏任免上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但对于正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还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爱卿,其实朕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改变以往官吏很少升迁和变动的局面,过去有的人甚至一辈子只在一个地方为官。这样很不好,很容易在当地形成本土势力,不利于朝廷管理。这次正好朝廷需要选择新的刺史,不如将几个州的刺史全都轮换一下,爱卿觉得如何?”
“陛下此议甚好!”司马遹的话让张宾眼前一亮,很多时候让地方尾大不掉,就是因为当地官员在一个地方经营时间太长,最后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对抗中央的实力。
“这几年裴嶷在理番司成绩斐然,趁这次调整之际让他到幽州当一任刺史吧,还有皇甫真、张轨、罗尚、山简等人,这些年他们在地方上劳苦功高,这一次也把他们调到京城吧。同样的朝廷上一些大臣也应该到地方锻炼一下,以后我们要形成制度,那就是没有地方任职经历的人,决不能出任各部尚书以及内阁大臣!”
“臣遵命!”
“另外,让枢密院行文辽东都督府,让陶侃主意各地胡人隐藏下来的势力,必须将其清除干净,决不能让其危害到当地的治安。从今天开始,辽东实施戒严开始严查各地胡人,还有就是内阁赶紧往辽东派一批基层官员以稳定辽东。”
“陛下,幽平两州治下虽然已没有了大批胡人,但仍有少数鲜卑人没来得及逃跑,就被抓住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主动投降的胡人,对于这些人我们该如何处置?”张宾问道。
“简单,只要是胡人全都抓起来,按后分开审理,凡是侵害过汉人的,必须让其付出足够的代价。若是没有伤害过汉人,就把他们的财富没收了,然后按照以前的规矩对其进行改造就是了。”
“遵命陛下!”
“孟孙先生,内阁必须对辽东重视起来,那里可不像传统认知的那样贫瘠不堪,若是经营得当将来或许会成为大晋又一个粮仓。现在朝廷已经有了关中、蜀地、中原三大粮仓,若再加上辽东与江东两大粮仓,将来朝廷的粮食问题或许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请陛下放心,臣等不敢怠慢!”
一个时辰之后,张宾出了司马遹的书房之后,就到了内阁,准备与各位内阁大臣商议一下辽东问题。结果正如张宾所料,他刚一开口所有人都在为争夺几个仅有的刺史之位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张宾只好把皇帝司马遹抬出来,只见他慢条斯理地说道:“诸位,人事方面的事,陛下已经有了腹案,而且陛下有言:举荐者将附带连带责任,也就是说你们举荐的人一旦出了问题,你也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辅话音一落,内阁其他成员不禁白了对方一眼,既然你跟陛下都商量好了,干嘛还来消遣我们?最后经过再三商讨,内阁终于就新一轮的人事任命达成共识,两天之后,数道任命通过内阁开始通告天下。
第二百七十二章 闯关东
洪武五年,内阁对朝廷各地官员进行了大面积调整,其中青州刺史山简调任民政部尚书,其青州刺史位由刘乔接任;益州刺史罗尚也因功调任散骑右常侍,其益州刺史由雍州刺史皇甫真接任,而原民政部尚书调任雍州刺史。
这些都不是众人最关心的,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新纳入的幽州、平州、安东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出成绩,将来也最有可能升任内阁大学士。不像其他州郡,要想在前任的基础上做出贡献恐怕不太容易。
司马遹通过内阁任命裴嶷为幽州刺史、温襜为平州刺史,安东都督府都护暂时由崔凉接任。崔凉能当上安东都护还是沾了出身崔家的光。安东下辖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原来高句丽的地盘,这个时候司马遹崔凉到安东就是为了利用其崔毖族兄的身份来安抚高句丽人。与此同时,大量从各个大学堂毕业的年轻官员被调往辽东地区,以便迅速恢复辽东当地的经济建设。
为了保证辽东经济建设,在孟观回朝中主持枢密院工作后,整个辽东地区共驻有三厢陆军、三厢骑军、四厢陆战队,共三万兵马以此来保证当地的安全。这些兵马统归安东都督府管理。
在保证军事威慑下,辽东各地在朝廷新任官员的指导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业改革。大量被没收的土地全都无偿的分给了辽东的汉人以及部分归属胡人,他们按照中原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开始在辽东大规模推广大农场、大养殖场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