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2/4 页)
“太后念及与此,心有不安,陛下知此事后,感至善之德,命内阁拨出钱粮抚恤安民。而本宫母仪天下,更应解陛下之忧,承高堂之善,故而想向诸位募捐。聚得钱财善款,以尽微薄之力,存功德与诸人。”
“在这之前,本宫与宫中列位娘娘找了一些物件。更得长安、洛阳、成都等各大学堂内名士高义,赠墨宝文迹。但是这些都只是个意头,靠得还是诸位地善心。”
皇后说罢这些开场白,并请出一位中年男子,他是皇家下属的一家当铺的供奉,对于估价转卖很有经验,所以便请他来操办此事。
“诸位夫人。第一件物件是陛下亲自捐出地,这是陛下在当太子期间武帝赏赐的一块上好的玉制作而成虎形镇纸,底价两千贯。”看来这供奉不但精于此道,他先介绍了要拍卖物品的大致情况,然后估算了它大致地市价,接着开始拍卖起来。
“诸位夫人,襄助善事,义不容辞。请出价!”
“六千贯!”“七千贯!”“一万贯!”“一万五千贯!”“一万八千贯!”
几位财大气粗地世家富商家眷翻着倍叫价,很快就把这玉镇纸叫到了两万贯,这个价钱远远出了物件地本身价值。但是这几位妇人图地不是这个,而是名,所以咬得非常紧。
“三万贯!”“四万五千贯!”“八万贯,八万贯一次,八万年贯次,八万贯三次!成交!”
随着供奉的话落音,他手里小锤也敲响了前面的桌子,虽然是为了出名,但是大家也要量力而为,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只是做出一个姿态来就好了。
数十件物品拍完之后,接着是诸位名士的墨宝,经过一番较量,张华先生的一幅字画拍出五万贯高价,为诸为名士大家之首,毕竟张华乃是闻名天下的大名士,又是皇帝司马遹的老师,这点面子大家还是要给的。
忙了两个时辰所有的东西都拍完了,供奉高兴地说道:“这次拍卖共募得善款七十八万四千六百五十二贯钱,这些钱都将以在座众人的名义捐给青州刺史府,然后由对方用来赈济灾民!”
正事完毕,宫女们上来清淡酒菜,宴请诸位妇人,太后在皇后等各位贵妃的陪同下,到各处转了转,向众妇人表示感谢。
众人纷纷回礼:“太后高德,臣妾等只是随善附德,略尽微薄绵力而已。”
直到日落众人才纷纷告辞离去,大晋第一场慈善宴会取得空前成功,不但成功募得近百万贯钱财,还让这场新颖的慈善宴会走入众人眼中。
就连第二日的洛阳时报主编左芬也对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并向众人发出质问,妇孺尚且知善,尔等何在?顿时在大晋臣民中引起了一番风波。
借着这股风,皇帝司马遹首先做出表率,再从内库中拿出三十万贯捐给青州受灾百姓,紧接着张宾、杜锡、江统、王衍、嵇绍等内阁重臣纷纷慷慨解囊。在众人的带领下,又有各地富商拿出巨款先后捐给朝廷,前后共得款项五百万贯。
为了表彰大家的善举,司马遹以皇家的名义给那些捐款的富商们一人一份由他亲笔签署的牌匾,牌匾上写着“至善之德”,“大善流芳”等字,并延请当地政府亲自送到捐款者家中,并记入当地地志。
第二百二十五章 赈灾灭蝗
对于司马遹来说,借蝗灾之际大力宣扬慈善之举,既是经济需要,也是政治需要。
募捐可减少朝廷在抗灾方面的经济损失,而所谓政治需要,主要是指司马遹可借助抵御蝗灾之际,募集善款来凝聚人心。
天下庶民敬服司马遹,是贪朝廷推出的均田制之利;世家豪族奉司马遹为主,是惧司马遹之兵威。无论底层庶民,还是豪族世家,在过去短短的几年内恐怕还无法让他们完全心服口服。
一旦将来司马遹出现危机,难保不会有人另起心思,或弃司马遹远走,或举旗叛变,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的太多了。
自古以来,如欲成事,必须在收揽民心上有所作为,如昔日高祖入咸阳而约法三章。
今日青州蝗灾,却恰巧给予司马遹继续收拢人心的完美契机。
况且,蝗灾是人类公敌。除蝗治蝗时,大晋治下之民,必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身为皇帝的司马遹如果能亲自倡导此事,将有助他快速积攒声望,收取民心,真正稳固他的统治根基。
在接见了天师之后,司马遹正式向天下百姓颁布《除蝗令》,内容有四:其一,蝗灾期间,不准捕杀蛙类,不准射杀飞鸟。敢捕一蛙,鞭十;敢射一鸟,杖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