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申如偕王受庆(王赓)来看志摩。志摩知道父亲喜欢凌叔华,大献殷勤说:“叔华有信”。说着信手从枕下掏出一信递了过去。徐父展读,在侧的王受庆伺机观光。看着看着,志摩见王受庆脸色大变,拂袖而去。志摩自觉不妙,掀开枕头一看,凌叔华的信仍躺在那儿,送上的是陆小曼!徐志摩方知闯了祸。这王受庆是陆小曼的丈夫、徐志摩的朋友,1911年清华毕业后,先入哥大、普林斯顿大学,最后毕业于西点军校,1920年与陆小曼结婚,时为陆军少将,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王见妻子致徐的信写得“情意绵绵”,不堪忍受,把陆召到上海,一番大吵,各不相让,旋由刘海粟调停,以仳离告终。徐志摩也由此被逼上梁山,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他们还给王受庆发了喜帖,王居然还送了一份贺礼,可谓不失君子之风。
我说完开场白后,有人说新鲜、刺激;也有人说我在糟蹋诗圣;更有人要我交代出处。我据实相告,这是徐志摩表弟、儿时玩伴、台湾“国立图书馆馆长”蒋复骢晚年写的《徐志摩轶事》(见台《传记文学》第45卷第六期)。我又拿出刚刚收到的《不容青史尽成灰》(刘绍唐著,风云时代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作佐证。
沉寂片刻后,诸公又抬杠了。
有人表示遗憾,凌叔华没能成为徐太太;有人表示惋惜,志摩娶了小曼,搭上了身家性命;也有人说,若没有徐、陆之恋,文坛就失色,不热闹了。
两杯下肚后,话题扯到凌叔华身上:《古韵》、珞珈三杰、曼殊菲尔、伍尔芙、朱利安·贝尔和《k》以及虹影的败诉……
酒过三巡,话题转到凌叔华的夫君陈西滢头上,众人七嘴八舌:
“陈西滢,他是被鲁迅骂出名的!”
“骂出名的?你请铁嘴李敖骂你三天三夜,你请王朔在博客上骂你十年八年,你还是你!”
“陈西滢一辈子不就一本《西滢闲话》嘛!”
“花香不在多。陈西滢一本《闲话》,就可入现代散文十大家!”
“夫随妇贵,他的太太比他有名!”
朋友们分成两派“杠”上了。我当和事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在“有待历史评说”的共识中,我买单。
两个月后,又一轮聚会。岂料,该轮东道主苏兄早有预谋。一落座,他便宣布要把主发言权无偿转让给我,而且是命题作文:《闲话西滢》。理由是我为陈、凌编过散文合集《双佳楼梦影》,与他们的女儿陈小滢有过从,与他们的老朋友苏雪林、萧乾熟悉,耳闻多。他此语一出,众人起哄。恭敬不如从命,我便打开了话匣子。信口胡说,语无伦次。
闲话西滢(2)
笔者姑妄言之,在此复述;读者姑妄听之,一笑了之。
陈西滢(1896—1970),名源,字通伯,西滢为其笔名,江苏无锡人。其父陈育,字仲英,是读书人。早年在乡间开办小学馆,家境较贫寒,后在*廉泉(廉南湖,义葬革命女侠秋瑾的吴芝瑛的夫婿)创设文明书局。陈西滢从上海南洋公学附小毕业后,受表舅吴稚晖的鼓励与资助,于1912年负笈英伦。在伦敦修完中学课程,先进爱丁堡大学,后入伦敦大学研习政治、经济。在英求学期间,生活十分艰辛,经常“吊锅”。“我父亲在英国读书时,常常没钱吃饭,后来得了严重的胃病,就是当时饿出来的。”(陈小滢1998年2月21日致笔者函)十年寒窗终获博士学位。1922年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时年26岁。1925年,诗圣泰戈尔访华,陈西滢担任接待工作,恰适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凌叔华被学校选派为欢迎泰戈尔的学生代表。
凌叔华(1900—1990),原名凌瑞棠。父凌福彭,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并点翰林。她是其父与三姨太生的女儿,明眸皓齿,柳眉樱唇,是典型的东方美人。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极富才气,与林徽因、韩湘眉、谢冰心并称“四大美女”。她在天津师范读书时与邓颖超同窗,比许广平高一年级,均有情谊。陈西滢、凌叔华由此相识,以致后来有人戏称,泰戈尔是他们的月老。两年后,陈西滢与王世杰、杨振声、杨端六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陈西滢负责《闲话专栏》。在其后三四年间,他在《闲话》专栏上发表一系列杂文,涉及政治、文化和教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气干云,结集为《西滢闲话》。福兮祸兮,他也由此得了一顶“反动文人”的帽子。
《现代评论》创刊不久,凌叔华在刊物上发表了成名作《酒后》,引起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