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页)
。他似乎无法适应这样的身分,在沟通上显得笨拙而生硬,终使异姓诸侯一一叛变,刘邦似乎丧失了创业期的魁力。
虽然也有人以为刘邦有效压制异姓诸侯,应属刘邦生命中最成功的阶段。
其实不然,刘邦作皇帝的几年内并不快乐,他甚至比创业期更为疲于奔命,最后临死前仍充满不安和无奈。
这个后遗症更衍生到吕后时代,集团间的沟通不良,使吕后陷入严重的不安,她本来就比刘邦放不开,面对集团的进入暴风雨期,她变得焦虑而神经质。
幸好有萧何及曹参初期的掌舵,以宽厚政策使集团间各派系不至于火并。
但曹参死后,王陵和陈平便无法掌握局面了,终使吕后将一切导向极端。
于是她创建了吕氏党,分别向刘氏党和功臣党挑战。
虽然早期时,由于吕后的合法领导地位,使吕氏党表面上占尽优势。但实质上,吕后的不安和挫败感,在她无法和其余两党进行有效沟通的时候更形恶化,临死前她似乎比刘邦更为焦虑及无奈。
吕后去世,吕氏党立刻遭到刘氏党和功臣党的联手攻击,终至于灭亡。
不过,在这次集团的火并暴风雨中,刘氏党和功臣党取得完全的沟通和谅解,使大汉皇朝很快进入新的规范期,不但创造了千古盛世的文景之治,更在汉武帝刘彻时代,由于集团成熟所产生的力量,顺利地迈向国际化,建立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大汉帝国,也使“汉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为通用的代号。
刘邦年谱(秦、汉时期历法,每年以冬10月为岁首)
刘邦大传……写在编后
写在编后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完了刘邦的传记。
面对这个谜样般的历史人物,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在输输赢赢。成成败败的打击中,度过失败、迈向成功。
原先也一直以为,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是个大输家,面对百战百胜的项羽,刘邦几乎屡战屡败,最后是在不可知的运气中成功的。
这是千百年来史学家、小说家以及戏剧家所共同认定的,很多人都认为项羽是位英雄,刘邦的成功来自于其狡猾的天性与过人的运气。
但写完楚汉相争时,我确定我的假设全错了。在楚汉相争的第2年,刘邦便已取得优势。
以作战能力和战术运用而言,项羽的确是空前绝后的天才,一部非常高效率的战争机器,在这方面,刘邦是远不如他的。
但刘邦的经营眼光和器识,却比项羽高出很多。
项羽是战争英雄,但绝不算是优秀的经营家。相反地,刘邦是位卓越的经营英雄。
他的处境相当恶劣,但却能在不断隐忍的努力下,吸引优秀人才为其效命,而转劣势为优势,一步一步坚实有力地迈向胜利。
刘邦的成功,没有半点侥幸和运气,是凭着只有比人更多的努力和累积出来的实力,去击败项羽的。
第一次荥阳对峙时,刘邦采用张良的建议,成功地结合了彭越和英布的力量,便已在战略上取得了击败项羽的优势。
此后,刘邦统辖下的人口、军队、土地、粮食、物资日益庞大,项羽则日益缩小,胜败之间早已决定。
楚汉长期对抗时,韩信成功地攻略下魏、代、赵、齐等地,彭越掌握了梁地,英布在淮南仍有丰沛人脉,加上萧何统有的关中、汉中,刘邦阵营的实力已数十倍于项羽之上,项羽的败亡,指日可待。
相反地,汉皇朝成立以后,刘邦顺利铲除诸侯,史学家大多认为,这段期间的刘邦在经营上是成功的。
但如果以经营的眼光来看,作为皇帝的刘邦,远不如汉王时代来得胜任。
只要仔细观察刘邦和诸侯间的互动,就可以看出刘邦作得并不成功。
最后甚至疲于奔命,在无奈中去世。
但这个失败的后遗症,仍导致了吕氏作乱的悲剧,差点造成新成立皇朝的崩溃。
不过,刘邦在大汉皇朝政略的规划上,仍作得相当成功,这是史无前例的创见,不同于封建的周王朝,也相异于中央集权的秦皇朝。
在萧何的设计上,汉皇朝的制度,的确颇符合幅员广大、文化性差异颇大的中国。所以史学大师汤恩比在比较东西方文明史后,将刘邦列为和罗马的凯撒同属对人类文明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历史人物。
由于他们两人的存在,东西两方的文明史分别有了灿烂辉煌的发展。
不过刘邦出身低微,“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