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页)
让人忍受:于是一大票一大票的人纷纷打退堂鼓,不告而别地从原路逃了回去。
不久,逃亡的人数愈来愈多,甚至不少部将也跟着离开,让刘邦的班底个个忧心忡忡的。
刘邦倒显得满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监守责任,一副要走请自便的模样。
倒不是刘邦这么大方,其实他也是束手无策的,只是既然不知道怎么办较好,便不如顺其自然。
心里虽感焦虑和不愉快,白天却又要装出很有信心的样子,于是刘邦一到夜里便常要借酒来舒缓心中压力。而部属们对此事倒也相当谅解,并未多加劝谏;只希望刘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早上,刘邦被一个恶报惊醒了。
“丞相萧何昨晚私自离去。”
刘邦几乎气疯了,同时也吓坏了!
“怎么可能,连萧何都逃亡了,我还能依靠谁呢?”
失去了左右手,刘邦几乎要完全崩溃了。
没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并且立刻向刘邦报到。
刘邦又气又高兴,见了面马上问道:
“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萧何表示:
“臣不敢逃亡,臣是去追回逃亡的人啊!”
“你去追谁呢?”
“韩信啊!”
“韩信?”
刘邦对韩信倒没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是个高大、斯文、相当擅长讲道理的中年将官。
对能言善辩、只会说道理的人,刘邦一向不太喜欢。他无法了解萧何为什么特别看重韩信。
带着一副无法接受的表情,刘邦期待萧何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
忍辱负重,韩信登场
韩信也是楚国人,他的故乡在当时的淮阴县,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境内。由于沼泽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生产力尚佳,因而淮阴是个还算不错的小城市。
不过韩信出身于没落的士族,虽受过教育,家里却非常贫穷,也一直找不到较稳定的工作。
他本来有意思进入公家机构,但因时局不稳,又缺乏人事背景,自然不容易找到空缺。后来他想弃文从商,却又缺乏本钱和人脉关系,因此成为无业游民,常在亲戚朋友家到处白吃,使得很多人都不喜欢看到他。
据说他曾靠下乡的南昌亭长长期供应三餐,然而数个月以后,亭长的妻子实在受不了了,乃故意停止供餐。韩信不知,仍依照时间前往,却发现没有东西可吃。韩信知其意,便不再前往。
但韩信其实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知识分子的骄傲让他无法成为乞食者,只好呆坐在淮水旁的桥下钓鱼,用以打发时间,或许会有鱼可吃也不一定。韩信似乎已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当时桥下正有很多老妇人在作漂布的工作,其中有位老漂母看到韩信忍着饥饿而不肯乞食,十分怜借其骨气,于是主动和他分食,一连数十日都如此。韩信非常感激,乃对漂母表示:
“将来我若成功,一定来报答今日的恩情。”
漂母听了,反而很生气地表示:
“你身为大丈夫却无法养活自己,我因为不忍你饿肚子才分食给你,岂指望你成功后来相报?”
韩信深为感动,乃尽力找些打工机会以求生,并等待更好的机会。
没多久,韩信的经济能力已大为改善,他常穿着儒服,佩着长剑,在街头上找工作。一方面为讨生活,他不得不强行忍耐,一方面为显示知识分子的骨气,他也仍在追寻出人头地的机会。
街头上有些当屠夫的青年们,最讨厌韩信这种自视清高的模样,他们存心找韩信麻烦。
其中有位长得高大魁梧的屠夫,故意挡在韩信面前,大声吼道:
“你虽长得高大,又好带刀剑,其实胆小如鼠。”
不少同伴也立刻围过来起哄。此时那个屠夫更得意了,干脆直接向韩信挑战,表示:
“你敢拚命,现在就用剑刺杀我,不敢拚命,就要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先是毫无表情地瞪视着那名屠夫,然后慢慢地吸口气,蹲下身子,很快地从那名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并且若无其事、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旁边的人一阵耻笑,以为韩信过分胆怯,只有那位屠夫面色凝重,因为他已被韩信这种毫不在乎的气势镇住了。他知道那已经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了,能面不改色地接受侮辱的才是真正可怕的人物。
经过漂母的教诲,韩信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