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页)
台湾的各色政治选举,也曾有过贿选买票,有过暴力相向,有过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身攻击和诋毁,充斥着自上而下、党军体制的严密组织动员……作为民间研究者的立场,杨锦麟认为,其中虽不乏民意和舆论在“ 选举假期”的理性表达,但更接近一场场政治秀和政治骚乱。在他看来,曾经作为权威象征的中正纪念堂前广场,不断的政治选举和闹剧,已失去了昔时的光泽,成了台湾政治势力和民众情绪宣泄的嘉年华会。
没有必要再对那场政党轮替的选举做过多回溯,媒体的不间断的报道渲染已经过剩了,还是着重地跟随杨锦麟目光所及,看几个容易被人忽略、冷落的场景。
台湾桃园县观音乡,一个临海的偏远小渔村,也是杨锦麟的一个观察点。在那里,他亲身见证了一次乡村选举投票的全过程。从选举开始,到最后点票、量票、唱票,以及宣布选举结果。在场的选民,不外乎村里的农夫、渔民和妇人,他们全光着脚,男人们赤裸着上身,女人们背着孩子,多数目不识丁。但把选票投进票箱的那个瞬间,人们的面部神情显得十分庄重,果然是“ 神圣的一票”。点票的全过程,除了唱票员的声音之外,现场无一喧哗,气氛紧张而有序。
在台中市,杨锦麟还在一个票站,看到一个年逾七旬的阿婆,无需任何人帮忙,一个人独自完成所有投票程序。在以观察员身份的杨锦麟看来,“ 如果没有经过不断的选举程序的历练,不可能有上述理性冷静和娴熟表现”。这一个个独立的现场,不难使人联想到一定层面上的客观、真实。
乱中有序,这是杨锦麟的概括、点评。
悲悯天下,愁浩古今的侠客情怀。杨锦麟论政、作文,都不是站在世界之外冷眼观望,而是一个拥抱现实,怀着自己美好愿望热心奔走之人。读报使他知晓天下事,同时给了他尽情宣泄的一方舞台。在一份杂志对一些知名人士的调查中,对自己认为最幸福的事的答案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多人的回答。对于杨锦麟来讲,他的幸福观也莫过于此。专栏作家或电视评论员,对他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
六、2004年,台湾七十二小时跟拍,他捡起街上的鞭炮纸,一看是台湾自产的
随着两岸交流、沟通的日趋频繁,各类媒体的曝光,大陆与台湾彼此间的认识和理解已远不是过去的情形。
2004年的台湾所谓“ 选举”,杨锦麟这一次是以完全的电视人,全职的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有报天天读》节目主持人,赴现场采访报道。显然,一年多的电视摸爬滚打的实践,杨锦麟面对镜头已是更加从容、自如。作为派出一线的记者,除了将现场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报道,杨锦麟适时的点评也是他的节目让人追看的理由。
最恰当的地点、最恰当的时间,一场闹剧如期上演了,直使选情逆转,并产生连串的反应,并最终导致结果的变化——这恐怕真是2004年“ 最具突发意义”的一大新闻、一段丑闻。通过电视,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那个充满戏剧性的场面。而杨锦麟当时就在台北,第一时间从台北媒体朋友获得枪击案的消息,他快速应变,取消了一个和国民党政策智库座谈的行程,和正在台北分公司坐镇指挥的王纪言“ 院长”打了招呼,直奔松山机场,想方设法找到一张前往高雄的机票,然后租了一辆计程车,快速向枪击案现场——台南市台南县进发,沿途还和凤凰卫视总部进行了一次电话连线,告诉沿途了解的最新动态,这些都显示出一位资深媒体人的智慧、经验和积累。他不仅到了枪击案现场,也到了###、吕秀莲所住的医院。其中的一个细节,只有杨锦麟捕捉到了——选举中发生枪击的当天,人们流传说,街上掩人耳目燃放的鞭炮是从大陆走私来的。于是,杨锦麟到街上捡起一张鞭炮纸,一看是台湾自己产的。于是,他透过电视把实情告诉观众。这是凤凰的独家新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多维度多向度……香港的视角(二)(5)
这样的例子,在杨锦麟的采访报道中其实还有许多,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对细节的把握,使得杨锦麟的报道于快捷、准确之外多了些生动,又于生动之间平添了几分灵动,触手可及。
这一次,杨锦麟还对四年前的采访对象进行了跟踪,记录下他们今天的生活状况和全程投票情况。而这些人,居然也还记得这位曾经与自己有过一面之交的香港记者。临别时,一位老太太还连声叮嘱他,要保重,不要太辛苦!
2004年底台湾“ 立委”选举,杨锦麟又受邀前往台湾观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