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一边,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国土安全部更是怀疑他的船队曾向〃流氓国家〃运送违禁物资。秦宇对这些怀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前一种作法使他走钢丝般地回避掉种种打击,后一种姿态使他在世界各地保持着神通广大,八面玲珑的公众形象。
危险的特种海运不仅收入多多,从事也的都是〃急人所急〃的业务,所以还带给秦宇丰富的人脉。尤其在是非不断的中东地区,敢趟混水的秦宇赢得了许多人的交口称赞。
靠特种航运业务占住脚跟后,秦宇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酷爱冒险的天性却又再次萌发出来,开始寻找下一个破土而出的缝隙,冲动之剧烈,似乎连他自己都抑制不住。一次,某个沙特超级富翁在私人宴会上对他说,你要是能够把南极的冰山运过来,运多少我买多少。那本来是兴头上的玩笑话,秦宇却留了心。从此就开始满世界明查暗访,寻找能够搬运那些大块头冰山的能人。最初,他把目光投向西方大国,认为那里的科技和海运事业都非常发达,这种尖端成果肯定只能从那里寻到。结果全世界找了一圈后才发现,原来这样的〃异人〃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默默无闻地生活着,钻研着……
正文 第一章 第三节
砰!
真实的声音还不及这个字读上去响亮。叶辉只是远远地望见一团冰屑四散迸开,才确定苏云霞那边已经完成了勘探爆破。这里的风势之大,超过了他来之前最大胆的想象。
这时,叶辉和江润杰完成了第一工作段的任务,正缩在直升机里吃饭。他们大口大口地吞着有热量没香气的包装食品。这些东西叶辉看了、闻了、嚼了,但最后也没有完全闹清包装纸里那灰不拉几的一块究竟都有什么成份。由于不是美味,食物无法吸引叶辉的兴趣。他一边吃,一边远远地望着苏云霞。
接近零污染的南极空气格外透明,令周围的物体似乎都带着一抹亮色。两百米外的冰面上,苏云霞正带着两个选测队员进行声波勘探。在他们身边,还有两位金发高鼻的白人在协助工作。他们来自阿根廷的〃七月十四日〃南极站,在这里履行着〃独立选测人〃的责任。纯白的冰面上,人们穿着的红色保温服十分惹眼儿。
〃选测〃是BE公司冰山运输业务的第一道程序。从南极大陆边缘分裂出来的冰山何止成千上万。它们大大小小,七零八碎地飘浮在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洋面上。哪些冰山的位置和结构适于运输,它们的水资源总量是多少?将来可以在冰山的什么部位进行结构安装?这些都要在工程开始前搞清楚。
〃选测〃的第一道工序交给由BE公司租用的海洋资源卫星。它们每天数次经过南极上空,同时跟踪着近千个巨型冰山的运动状态。这些巨型冰山中最〃古老〃的一批早在秦宇打它们主意之前就诞生了。不过,多数冰山与世无争地徘徊在南极大陆近海区域里。只有极少数冲破层层浮冰群,接近了可以进行运输作业的南极外海。
接下来,BE的选测人员便要踏上它们的表面,采集一系列数据。这些资料里,尤以〃原水量〃和〃冰山结构〃这两部分内容最为重要。它们是一次冰山运输业务能否开始的前提。〃原水量〃指待运冰山在被选定时包含的淡水总量。冰山并不是普通的冰,它们的胚胎是南极大陆深处千百年前的积雪。那些积雪在结冰时凝固了大量气泡,所以,每块冰山的平均比重各不相同,相差多达几分之一,即使小数点后面三、四位上的误差,算到最后也会是上千万吨淡水的出入,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是马虎不得的事情。这些由大自然切出来的艺术品又没有明确的几何形状,于是还要反复勘测,计算出它们的总体积。把这两者相乘,才能得出可以写在合同文本里的〃原水量〃。
冰山的结构则决定着运输工作的技术可能性,它常常〃一票否决〃掉BE公司对某座冰山的开发欲望。巨型冰山要在大洋上航行,流体力学便是它们的通行证。形状太过方正的只好放弃。此外,冰山的前身是南极大陆伸到海岸线外的冰舌。它们在成百上千年的运动中,彼此叠压在一起,形成十分复杂的内部结构。不少冰山表面上看似坚实一体,里面其实就象烙饼一样分着层,在海流的冲击和融化作用下极易解体。
叶辉在公司历史陈列室中曾经读到过一段背景介绍,说BE公司开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上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不愿意给他们提供保险服务。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冰山那小岛般厚实的身体会不会行到半途忽然开裂,带着亿万身价融化在大洋深处。BE公司起步的第二年,实力还不雄厚。当年运输的第二座冰山由于选测时对结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