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确实讲得清晰,简洁,没有半句废话,是别具风采的。
当时鲁迅和胡适在北大处于不同的地位。在北大,尽管胡适没有蔡元培那样主掌一切,也没有陈独秀那么显赫,但他确实是处于北大的中心位置。北大的几件大事都与他有关:最早建议成立北大评议会,创办《北京大学月刊》,我们今天所见的选课制度等等都是胡适初建的。后来胡适当了北大校长,地位自然更高。而且月工资也非常高,当时他给他老婆写了一封信,很得意地说我刚来就得到了北大教授的最高工资,月俸280元。
而鲁迅呢?不过区区讲师,处在客串的、边缘的位置。事实上,鲁迅在《新青年》同人中,以至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都处在“客卿”的位置。陈独秀对周氏兄弟在《新青年》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估价是客观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3)
鲁迅先生和他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章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陈独秀:《我对鲁迅之认识》,原载《宇宙风》52期,1937年11月。
可以说周氏兄弟在《新青年》群体中,一方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也是尽可能主动地去配合的,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听将令”,所以在五四时期,他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之间都有一种非常好的默契。上次我们讲过《我之节烈观》这篇文章,就是与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胡适的《贞操问题》相呼应的。鲁迅在五四时期还写有《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胡适也写过一首诗叫《我的儿子》,也是相互呼应的——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至今挂不起来了!
比如树上开花
开落自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这是我期待于你的,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这里所表达的思想,与鲁迅强调父亲无恩于子,强调父母对子女一要理解,二要指导,三要解放,使他们“合理的做人,幸福的度日”是完全一致的。更能说明他们彼此关系的,是胡适在编定《尝试集》(增订四版)时,曾约请了五位朋友为他删诗和选诗,老友、学生之外,就有周氏兄弟。胡适早就说过:“我所知道的‘新诗人’,除了会稽周氏弟兄之外,大都是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谈新诗》,《胡适文集》卷2《胡适文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38。,这个“大都是”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自称对于新诗“提倡有心,创造无力”的胡适在日记里也竭力赞扬周氏兄弟“天才都很高”,并有“豫才兼有鉴赏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鉴赏力虽佳,创作较少”的评语。《胡适日记全编》卷3,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755。就像陈平原先生所说,胡适“重事而轻文”,他的鉴赏能力是不够的。这也影响到他的小说研究:如果从整体描述和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来看,胡适要远逊于鲁迅。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收入《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357。但就影响而言,胡适更大:真正把中国传统小说提高到一个和经学平起平坐的地位,这个功劳是胡适的。胡适起了开风气的作用,而鲁迅是用他的研究实践,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来支持胡适的。不仅是学术研究,连创作也这样:鲁迅说他的贡献是以《狂人日记》等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陈独秀、胡适是登高一呼的倡导者,而鲁迅则是最出色的实践者,他们是互相支持与补充,因而是缺一不可的:五四新文学既不能没有胡适,也不能没有鲁迅。
我们刚才说鲁迅处于客卿的位置,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人,他就能够冷眼旁观。看看鲁迅观察中的胡适是个什么样子,是很有意思的。鲁迅在纪念刘半农的文章里说过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