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樱�庑┤死镉泻枚嗳硕荚谟醚劬Φ勺潘��
离开会场,他咳嗽得更厉害,吐出的浓痰里带着鲜红的血丝。
李毅想不通,革命怎么这么难!
两年前,为了抗日救亡,他响应党的“脱下长衫,到农村去,到敌后去”的号召,从天津卫来到鲁西南这个偏僻的穷苦地方,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扩大抗日力量;他经受过一次次刀来枪往的血腥考验,闯过了—道道艰苦生活的难关,但他毕竟是个“文弱书生”,风餐露宿,窝头野菜,加上夜以继日的奔波,身体渐渐垮了下来。湖边“肃托”开始时,他的肺病正在发作,尽管上级巳安排他休息养病,尽管王须仁主动承担了工作重担,可他有一种‘慷慨悲歌赴国难”的革命热忱,有老黄马般的吃苦耐劳精神,又有为党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出于地委书记的强烈责任感,还是尽可能地参与领导了湖边肃托运动。
谷亭会议对他启发鼓舞很大,他认为这是一次在苏鲁豫边区创建史上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湖边既然有“托匪”,就不能含糊,就必须彻底肃清。上级既然肯定了前段的肃托成果,就应该进一步抓好。可这例霉的身体使他力不从心,不得不建议领导把此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完全交给了王须仁。对王须仁,应该说他是信赖的,这个经他一手保荐上来的组织部长,是很有办法的。但斗争复杂呀,他工作中一向严谨细心,不亲自过问,总放心不下。
一阵剧烈地咳嗽憋得李毅满脸紫红,他努力吐出喉管里的粘痰,才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于是他的大脑皮层也随着活跃起来。他感觉,王须仁确有魄力,仅仅一个多月,“肃托”的烈火竟然烧得这么炽烈,挖出来的托匪竟这么多!谷亭县委的主要干部;几乎都有问题,湖边地委的主要负责人除了他和王须仁以外也陆续被捕。这使他想想上形成了沉重包袱,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似乎难以置信自己身边会隐藏着这么多敌人。“万一搞错了。。。。。。伤害了自己的人?。。。。。。”他不感往这方面多想,他觉得那就是怀疑“肃托”是错了的。。。。。。那岂不。。。。。。他这个地委书记岂不负有直接责任?
李毅曾经和王须仁多次交换意见,提醒他不要搞逼供信,要掌握政策,要真凭实据。可须仁一常态,执拗得出奇,一口咬定不采取刑讯,—定无把托匪一网打尽。再说,区党委既然把“肃托”领导权交给了王须仁,自己就应该支持王须仁的工作。自己就是不放心,也不好固执己见,更不应横加指责和干预。今天在会上他配合王须仁的举动,让很多的人不理解,他觉得很委屈。可是,为了当的事业,再委屈,他也要忍受。
1、王立然的话像一支利箭射中了李毅的心肺
李毅尽管身体不适,但大脑不让他休息。
那是在曹广善活活打死之后,按照口供派军队持名单逮捕了王天章,朱新民等人,经审讯没有得到他们满意的口供,遂后深夜将王天章,朱新民等人枪杀。接着又逮捕王民三、徐中舒等,审讯中他们只承认参和过“三清团”,其他无结果,也随即把他们枪杀了。
他们还逮捕了从“胡团”来干校学习的营长李高松和政治干部孙兴民,“胡团”是国民党地方官员冯子固属下的一个团。团长叫胡子良,故称胡团。这个团是在我党为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在胡团中有我党的总支委会,各连指导员均系我党党员,王须仁等杀害了“胡团”这两个党员干部嫌不够,又利用区党委委员,政府工作部付部长陈筹的威望,要陈筹带人到“胡团”以“受训”的名义指名要走了朱光松,杨文成两位连政治指导员,到谷亭镇即将二人逮起来,如法施以重刑,结果王须仁巴我党在“胡团”工作的党员大部分列入他的“托匪“名单之后,就把这两个人也杀了。
在“胡团”工作的王立然根据总支书记朱煜如的部署到湖边地委了解情况,并向地委提出对“肃托”的意见。王立然到地委见到李毅、陈筹、王须仁,提出对“肃托”要慎重,要把事实搞清楚,如果搞错了自己的人,那可不得了。这时由于王须仁、王凤鸣的勾结,李毅已经感到不好控制局面了,所以未加克否。而王须仁在一旁则斜着眼睛看王立然,插嘴说:“你们不要受托匪的包围”。王立然一看不妙,没有再说什么,回到部队立即召开总支委员会议,作出决定马上把部队撤离湖边,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时,朱煜如、王立然等已经认识到是搞错了,所以又向区党委写了一份书面意见,再次提出希望他们要慎重,不要搞了自己的人,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负贡的革命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勇气。但是这份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