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页)
却很简捷:在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河源地区和重点水土流失区,圈定20万平方公里的水源涵养林区,作为国有林区保护;在整个黄河流域分阶段强制实施节水农业,在3年内工业用水必须达到90%以上的处理复用率,以确保下游有足够的水量;在高于地面的悬河段以工程手段构筑阶梯形河床,约束水流以冲沙制止泥沙的沉积。具体的措施要点可概括为:
——通过立法划定2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涵养林区,分二期圈定,构建隔离设施予以封闭管理。专门成立了武警护林支队,负责保护这些林区的安全。同时由国家投资建立护林造林公司负责营造适合各地条件的水土保持林,并养育好这些林木。以这些林木的生长情况来考核公司的业绩。涉及110万原住民的搬迁,其中的10万人由国有林区聘请为育林、护林人员,连同家属安置了约35万人。另75万人将在平原地区建节水型的垦殖农牧场予以安置。
——通过人大立法规定,在2年内结束中上游地区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再过1年结束沟灌的方式。全面推广喷灌和滴灌技术,第一年在10%的地区推广作示范。再动员部分地区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克期完成这一任务。工业将以环保和节水二项指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任何一项3年内必须达到分阶段的指标,年度考核达不到的企业领导将给予处分,3年后仍达不到最终指标的企业关闭,并追究领导的责任。
上述二项的指标将由卫星和巡逻飞机用各种仪器测试审核,由执法人员严格执法,杜绝了造假的可能性。当然真有造假者一经查实定将遭到严厉惩处。
——在下游高标准治理河道,分期分段把河南桃花峪到河口的600公里的悬河段改造成3个断面的阶梯状河床,以达到束水攻沙的功效。让黄河水在人们为它指定的河道内流淌。由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沙作用,河水将逐渐把现已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冲刷入海,河床将回落到地面下。
更绝的是一位长期在黄委会工作的干部提出了一个方案,以黄河的泥土制砖瓦供应全国相当部分的地区,山东和河南的煤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制砖的燃料不成问题,这里的交通也比较发达,一旦黄河的河道整理好了,还可以利用水运的优势输出大批的砖瓦。这一加速削低河床的措施必须得到国家最大的支持才有可能取得成效,那就是在砖瓦能运及的8个省严禁取土制砖瓦,并由侦察卫星和巡逻飞机监视,发现有非法的砖瓦窑立即取缔。现有的以土为原料的砖瓦厂立即停产,大部分可改为“黄河砖瓦”的分销商。
方案是振奋人心的,涉及的投资金额达780亿元。这三项措施都涉及巨额的投资,还必须精心地策划,长期的监督,才可能达到目标。不少委员指出只有在反腐肃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今天,这一方案才有可能实施。当然也只有在国力强盛的现阶段才有能力实施这一宏伟的工程。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实施方案,并通过了相应的第一阶段立法措施。
王刚以他的大无畏的气概,决心以强硬的措施,科学的手段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真正做到化害为利。
河南桃花峪5月5日9:00
有史记载的二千多年中;这条水色幽黄的大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它是世界输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有四亿多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年覆一年;下游黄河高出地面;成为“悬河”。远看河中船就像在空中航行。从河南桃花峪到黄河入海口全长600多公里;这浩荡悬河全靠两道大堤约束。毛泽东他老人家是中国现代史上气派最大的一位政治家了,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就气壮山河地决定:“一定要根治淮河!”后来他采用不折不扣地的人海战术做到了这一点。
可是他多次视察黄河,也十分重视这心腹大患,只是号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直到他撒手人间,也没有提过“根治”二字。他深知其中的艰难,明白自己能力的极限。
这些任务中以第三项虽然只涉及到600多公里长的河道,可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一段的河滩地竟然居住了530多万人。一旦黄河突发特大洪水,很可能发生世界上最大的灾难。这是多年来地方政府消极应付人口压力的“无为而治”造成的恶果。任何整治河道的行动都会涉及这个庞大的人群的安置问题。束水攻沙的方案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由专家们规划好了,可惜那时的高层领导正在忙于阶级斗争,错过了实施的大好时机。方案并不复杂:在黄河河床的中间部分采取工程措施,建造120-180米宽、2-3米深的枯水期河道,以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