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页)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
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
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
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
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
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
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
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
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
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
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
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
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
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
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
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
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
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
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
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
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
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
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
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
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
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
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
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