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何办,不是听你们吵架的。伍爱卿,你是吏部尚书,你说该如何办?”
吏部尚书伍寿博,妩贵妃的大哥,宸王的娘舅,伍子曦的爹,宦海沉浮几十年,若是连皇上的一些心思还猜不透,那他也不用再要头上的乌纱了。
慢条斯理的说:“启禀皇上,弹劾一事历来易起纷争。袁怀良为今科同进士,初到安宜上任,若是真有错漏,也可能是因为急于立威。然齐大人所言甚是,不可偏听一家之词。不过,臣未曾听闻扬州刺史王大人与袁怀良有宿怨,亦不能说王大人诬陷。故,臣也认为要仔细追查,以正风气。”
说了半天,实则是未曾表态,那所谓的“以正风气”也没说是针对何人。
宣帝微微点头,甚是满意伍尚书的回答。据此吩咐道:“既如此,此事吏部、刑部同办吧。年关将至,此案不可拖延。”
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共同答应“臣等遵旨。”
“诸位爱卿可还有本要奏?”宣帝扫眼看过大殿上的一干臣子,无人应声。遂又说:“既无本要奏就退朝吧。”
“退朝……”年亮一声高唱,宣帝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中摆驾离开。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宣帝前脚刚回到承晖殿,有人后脚跟至。
皇上看也不看请安的人,倒是调侃道:“起来吧,你什么时候这么守规矩了?”
伍子曦嬉笑着从地上爬起来,回答说:“瞧皇上这话说的,臣任何时候都很守规矩的。”
“赐坐。”
在承晖殿里,能坐着跟宣帝谈事的除了尚书令苏定山和国子监祭酒林道知外,伍子曦是第三人。他倒一点不谦虚,小太监搬来的凳子,坦然就坐。
“不知皇上叫微臣来,有何事要微臣赴汤蹈火?”
此时宣帝抬眼,瞥了一眼伍子曦,说:“别耍嘴皮,难道不是你有事要跟朕禀报?”
伍子曦一副欠修理的样子,说:“呵呵,皇上退朝前看了臣一眼,臣心知皇上有要事吩咐,又不愿当着众臣之面,臣就不请自来了。”
“哼,小心太聪明。”
宣帝冷声说话,神情却是愉悦的。这个臣子很聪明,知道何时说什么话,办什么事。连谄媚都是恰到好处,不让人觉得厌烦。殿试时他那篇论法写的极好,特别是最后一句话。“道为治人,法为治国。若一世清明,唯一明君足矣。若永世昌盛,必法典固本而。”那时,宣帝便知,他一直找的人有了。
“谢皇上夸奖……”
挥袖打断伍子曦的高唱,宣帝沉声说:“行了,别跟唱大戏的一般。朕叫你来,是有事问你。”
伍子曦神情忽变,收起那玩世不恭的模样,认真聆听。
“此次袁怀良一案,给事中如何看?”宣帝手中的折子正是那状告袁怀良的一本,翻来覆去的在手里倒腾。
伍子曦似乎察觉到宣帝的那点心绪纷乱,整理一下思路,说:“依臣之见,当派人暗中查探。”
宣帝挑眉,声音略高道:“哦?给事中认为吏部、刑部会包庇扬州刺史?”
伍子曦摇头,说:“皇上,臣并没有说此事一定是扬州刺史错了。不过,不管哪一方的问题,此事若是明地里查,怕是都查不出什么来。”
“为何?”
“皇上,您想。若是袁怀良真敢草菅人命,以他六品的乌纱够吗?势必是有人撑腰。反过来说,若是扬州刺史有意陷害,没有能置对方於死地的证据,他也不敢如此大胆吧。因此,臣猜测,此事必须要暗中查探,方知究竟。”
宣帝微微颔首,又问:“那若是朕将此事交给你办,你觉得如何?”
伍子曦浅笑,大言不惭的说:“皇上,您将臣暗中叫来,不就是要将此案交予微臣吗?臣保证查个水落石出。”说罢察言观色,心底还有半句“指不定还能顺藤摸瓜”却是没再说出口。
宣帝冷哼一声,假意做怒,道:“若是办不好,当心脑袋。”
“呵呵,那臣可真要小心了,没了脑袋,臣如何为皇上效力呢!”该说的说完,伍子曦又是那个嬉皮的伍子曦,连当着皇上的面都敢不正经。
宣帝倒是不计较,又说:“给事中,若是此事办得好,明年春天,朕给你办弱冠礼。”
伍子曦一愣,倒真没料到宣帝会有此一说,半晌没接上话,竟是连谢恩都忘记了。而一旁的年亮也是大惊,殊知,能让皇上说出这句话的,早前也只有一个宸王啊!
宣帝却是心情极好,难得看到伍子曦瞠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