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欧洲杂志》发行量不广,出版时间短暂,但亦有其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马森便是《欧洲杂志》的健将之一。马森在留学欧美的作家中,背景相当特殊,他在国内主修文学,到巴黎专攻电影戏剧,受到尤涅斯科(Ionesco)、贝克特(Beckett)的荒谬剧、法国新潮电影以及沙特、卡缪存在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马森离开欧洲曾在墨西哥执教,他的独幕剧集便是在墨西哥京城写成的。1972年马森放弃教职从骄阳炙人的中美又辗转迁徙到寒带北美的加拿大,而且改攻社会学获得博士学位,期间马森回归文学,写成短篇小说集《孤绝》以及长篇小说《夜游》。四年前马森重返西欧,执教于伦敦大学,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返回台湾。在国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戏剧。
由马森复杂迂回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测知他对中西欧美各种文化传统之间异同冲突必也曾下过工夫深入研究比较,事实上马森的长篇小说《夜游》在某一层次上可以说是作者对中西文化价值相生相克的各种关系做了一则知性的探讨与感性的描述。《夜游》女主角汪佩琳是一个到加拿大留学的台湾学生,正如其他许多台湾中产家庭出身的中国女孩,除了一段短暂的学生爱情外,汪佩琳的少女时期过得相当保守平凡。汪佩琳也不是一个特别聪敏的学生,留学成绩平平,连人类学硕士也没得到便嫁给了英国人詹。詹是国际闻名的教授,研究科学,在温哥华一间大学执教。汪佩琳和詹也曾过过一段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汪佩琳是一个知足认命的女人,也许做一个英国名教授的太太,一生不见得不美满。但是才貌平庸的汪佩琳突然一夕之间,做出惊人之举,离家出走,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安那?卡列尼娜》到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西方现代小说一直反复出现一个主题:在剧变的社会中,已婚女性对世俗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反叛及其后果。中国近代小说也有不少描写不安于室的女人,追求自己浪漫爱情的故事。但汪佩琳的反叛有点不同,首先她反抗的是詹所代表的西方的理性主义及文化的优越感,更进一步她也反抗以她父母家庭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传统的拘束压抑。放弃了丈夫父母的依恃凭藉,汪佩琳成为了一个孤绝的人。她弃家出走,从一个以名利为重的世俗社会纵身投入一个价值迥异的黑暗社会,她的抉择有着相当存在主义的意味。存在主义的真意一度曾遭到误解,存在主义不是悲观哲学,更不鼓励颓废,存在主义是探讨现代人失去宗教信仰传统价值后,如何勇敢面对*孤独的自我,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中,对自己所做的抉择,应负的责任。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往往亦有其悲剧的尊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秉烛夜游——马森的长篇小说《夜游》(2)
《夜游》一书,便是描写汪佩琳秉烛夜游,投入温哥华地下世界后的种种遭遇,每一次遭遇使她对本身以及人世增加一层新的体认与了解。汪佩琳脱离了她丈夫的世俗世界,所遇见的多为世俗社会所不容所歧视的人物。她夜游的第一站是一家叫“热带花园”的酒吧,这间酒吧便是温哥华地下世界的缩影,鱼龙混杂的深渊。汪佩琳的种种冒险,便在“热带花园”里展开。带领汪佩琳到“热带花园”开眼界的是一位人类学女教授朱娣,跟她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朱娣自己是一位女同性恋,对汪佩琳存有母爱式的情愫。汪佩琳从朱娣身上得到启示,发觉原来她与詹之间的异性关系只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还有许多的可能性。在一阵狂乱与放纵之后,汪佩琳终于发现了麦珂——一个19岁的美男子。她与麦珂一段极不寻常的关系,构成了《夜游》的主要情节。麦珂是青春与美的象征,是希腊神话中患有自恋狂的纳西塞斯。麦珂在认识汪佩琳之前,曾与史提夫有一段同性恋的关系,史提夫是位中年医生,是麦珂的父亲替代(Father Surrogate)。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麦珂一无是处:酗酒、失业、不求上进、曾经吸毒,而且有同性恋的倾向。然而汪佩琳让麦珂搬进了她的住处,照顾他,纵容他,可以说是他的母亲替代(Mother Surrogate)。麦珂是一个彼得潘,拒绝长大,拒绝进入虚伪的成人世界——二十岁生日那天他曾企图自杀。他那一种超道德的童贞使汪佩琳心折、迷惑,她崇拜他那永恒的青春。在某种意义上,麦珂是一个双性恋者,他需要男女两性给予他不同的爱情。双性恋(bi…sexuality)是《夜游》中研讨的主要内容,其他几对恋人道格与爱莲妮、雷查与露易丝的关系都有双性恋的倾向。马森在《夜游》中将人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