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3 页)
照宋太祖吩咐出兵南下。
公元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出兵南唐。
大军兵临城下,身穿白衣银甲的青年伫立在南唐皇城之外,心中五味陈杂。
他不是没有想过,自己会和那人在这样的情境下相见。他只是想不通,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宁愿舍弃自己,也要夺取天下的李重光到底去了哪里?为何会丢下他的社稷!为何会丢下他的百姓!任由宋朝铁骑踏过他心爱的江山!
为何!?
将大军安顿在城外三十里处,当夜吕子蒙便换上夜行衣,悄悄先行潜入南唐后宫。他一定要亲自弄了清楚,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个人,他终究无法放下。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你们风风雨雨,你们同舟共济,你们反目成仇,但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会惦记他。会有这么一个人。
南唐皇宫的大殿灯火通明,坐在王位上的却不是李煜,是个头戴凤冠的女子。
吕子蒙在树梢的暗影中观察片刻,终于回忆起来,这女子——不正是那大将军王方正的女儿明妃吗?看她打扮,如今竟是做了皇后?而她摸样神色,依旧那样嚣张跋扈——难不成是李煜瞎了眼?
李煜不是瞎眼,却是被囚禁了。
当日落无殇离开,他纵情歌舞,借酒消愁。可是不久之后,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依旧整治国家,发愤图强,而且一直派人去寻自己心爱之人的下落。
而之后与慕容一战,两人双双内息爆炸,内力全失。
明妃见落无殇离开,本欲独占鳌头,把持后宫,却被李煜呵斥。新愁旧恨齐发,既然自己得不到皇上的人,更得不到皇上的心,那不如得到皇上的天下!
第三年的冬天,宫廷政变。
若不是皇帝的左右手李冶叛变,武功盖世的李重光又岂会摆在他人手下?
从此,李煜被废去手筋,用缚龙索绑在皇宫深处隐蔽的院落里。明妃王可晴自立为后,声称皇帝体弱多病,由其垂帘听政。震慑朝野的大太监李冶为摄政王,再加上王将军家的兵力,一时间,南唐上下,无人有异议。
原来那李冶亦是心中有疾,对于自己曾经的弟子,后来的君主,有着隐藏在最深处的仇恨。他早就与王家串通,却又不愿轻易杀死李煜,于是便那样日复一日的关着他,折磨他。但不出三年,那曾经万人之上的皇帝,因为手脚筋骨尽碎,起居饮食恶劣,终于是没等到自己心爱的人回来。
大殿中众人还在商谈如何负隅顽抗之事,吕子蒙已无暇再听。如今的他,武功更近一层,悄然行走在这戒备大不如从前的南唐后宫之中,自然得心应手。
然而,当他看见屋子中那个被绳链束缚的骨殖时,他自树梢重重摔落。
那人,竟是薨了。
吕子蒙,抑或说落无殇,勉强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向那干枯的尸体,静静地看了一会,然后别开了脸。
那人的身旁,散落了一地的诗词。那是他用生命最后的时光,用筋脉尽断的右手拼命地写下的。自己有些歪扭,还带了血痕。
也许,他在写下那些字的时候,便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未曾相守已白头的时候。便是百年心事归平淡,此生无分了相思的时候。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