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自己的了。但他们似乎还没有习惯考虑“明天”。一些对前景乐观的人士喜欢用“明天会更好”的口号,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对西方媒体“香港必死”论调的被动回应。未来的香港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将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在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施政纲领中也只有几笔轮廓。即使没有“九七”,香港本来也应该为自己在二十一世纪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地位。在东亚四条小龙中,新加坡要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的智慧岛,又决心跳出地域限制,把整个亚太地区作为未来“新加坡无限公司”的发展空间。韩国也志不在小,为了同日本一较高下,他们已把中国内地以至俄罗斯都视为拓展的“腹地”。台湾虽受到两岸关系不明朗的痛苦困扰,也仍然喊出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口号。亚太地区的“邻居”都想利用香港九七之变的机会取而代之,那么,香港的未来又将如何呢?过去二十多年香港的发展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人说主要是英国人治理得当,却无法解释英国人在“祖家”为何搞得并不怎么样;也有人认为香港人特别有本事,但香港人不过是居住在那块地方的中国人,为何中国人一旦移民香港就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大不相同呢?正如世人多以为美国加州硅谷成功在于发展高科技,但其实“硅谷经验”的精髓,是它的独特经营文化特别有利于新兴高科技资讯产业成长。同样的,香港人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善于把东西方文明和商业利益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非驴非马”的特殊经营环境和社会文化,使香港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能够抓住世界每一个新发展机会和潮流。在西方社会看来,香港仍属于东方,是通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的一个主要门户和枢纽,但又具备他们所需的文化气氛、经营环境和高效率的服务设施;对于中国内地来说,香港又属于另一个世界,是中国了解和通往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窗口。因此,无论在商业、政治、文化以至国际情报活动方面,香港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之间的交汇点。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香港人最了解中国内地,但他们又是最懂得资本主义文明和商业运作精妙的中国人。过去十多年香港靠着这样的优势,成为邓小平改革政策的最大得益者。单纯看统计数字,香港传统制造业已经衰落。但如果把分析的范围扩大到罗湖桥以北,就会发现过去十多年香港的制造业以惊人的速度向中国内地发展和转移,规模膨胀了数十倍、上百倍。而且,香港商人只是把生产的“身体”转移到内地,头脑”仍然留在香港,钱和物的流通管道也主要通过香港连接世界。
在这过程中,香港不仅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先驱,也成为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引导者。难怪俄罗斯人在比较中俄两国改革成效时,常感叹中国有两样东西是他们所缺的,一是海外华裔,另一是香港。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人说要建造自己的香港,邓小平也提出还要在中国内地多建几个香港。但香港究竟是什么?它不只是那一大堆高楼大厦加上几个海港,而是六百万香港人加上来自中国内地和世界各方的人士在那块地方所经营的事业。来到香港,你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金钱、货物、人才、资讯、文化以及生活潮流交汇的中心,可以同时感受中国内地以及它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脉动。香港的明天仍将以此为基础。
香港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2)
九七年英国管治的结束,决非香港末日的到来。但香港未来的定位,取决于它是否能保持东西方兼收并蓄、融合激荡的开放环境,取决于如何把“一国两制”的抽象原则变为今后香港的现实。过去十多年,香港的利益早就开始同中国内地融合在一起了,九七之后香港的发展前途更离不开中国的大事业、大背景。香港未必会如一些人预料的那样成为中国内地的“经济首都”,但香港完全应该成为带动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大潮的“龙头”,成为中国内地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香港本来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都会,回归中国之后应该变得更加国际化。以后香港不再是英国人一家的天下,其他各国都可能得到更大的活动空间。在未来的新世纪中,世界将更需要中国,中国也更需要世界。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最重要的交汇点,既 会变得更加中国化,同时也会变得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香港明天应该更好。
新加坡减薪激发香港危机感
1998年11月
移居香港逾十年,从来没有见到香港人像今天那样认真看待来自新加坡的挑战,也从来没有见到他们产生过如此强烈的危机感。最近一个星期,先是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宣布将推出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