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的“指示”允许一部分师生都符合条件的中学继续用英语教学(估计有###十所),必然使这些学校今后变得更加热闹,更加“精英化”。家长为了使子女能够挤进这些学校的闸门,也必然更加使劲地逼迫子女从刚开始讲话就学英文。如此推行“母语教学”,结果却使英文学校地位更高。过去一大批学校宁可“挂羊头卖狗肉”,也要充当“英文中学”,主要是担心改用“母语教学”后收不到好的学生,坏了学校的名声。如今家长心态不改,学校压力也难减。按照“指引”,既然符合条件的学校可继续做“英文学校”,许多学校就会竭尽全力提高师生的英文,使自己符合“指引”的要求。由此可见,有关“母语教学”的新规定并不能立即改变香港“独尊英文”的殖民地传统观念。要真正提升中文的地位,主要靠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力量。香港回归祖国,必然会增加社会对中文的需要。基本法》规定中文和英文都是官方语言,而且不分轻重高低,在实际运用上中文的比重会越来越增加。虽然不少华人高官仍然习惯于用英文沟通以至用英语思考,但如今招聘公务员已把中文列为必要的条件,与英文并重。特区首长董建华倡导公务员多讲、多用中文,外籍官员也应懂一些起码的中文才行。今年十月他发表首份施政报告,在香港历史上也是首次用中文(广东话)宣读。市场需求增加,主要因香港同内地及台湾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重要。不少公司招聘新人时,还把会讲会听普通话作为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市场需要产生的效果往往是“逆向传递”的;目前最热衷于学习普通话和中文的往往是那些在职人士,各种补习班多如牛毛。相反,在中小学内中文及普通话却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学毕业生多数不会讲普通话,许多人还听不懂,这也是香港年轻一代中文水平低落的重要原因。他们平时看的、听的、讲的一大半是广东话式的中文,有的还夹杂着许多英文单词,根本不知如何用标准的中文来表达。至于英文方面,原来“独尊英文”除了造就少数“英文精英”外,反使学生的英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不少人担心,今后如果大力推行“母语教学”,英文水平会进一步跌落,从小处看会影响子女的就业机会,从大处看则会削弱香港的国际地位。如果盲目地独尊母语、排斥英语,确有可能造成恶果。笔者不久前到巴拿马采访时发现,那里虽然长期受到美国的影响,中青年却已多数不会说英语。据朋友的解释,过去十多年在反美情绪支配下,巴拿马学校普遍停止教英文,现在许多人为了寻找好的职业,不得不加紧补习英文,但跨国公司、银行仍难招到合格的雇员,十分头痛。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香港的英语人才也是一项可贵的资源。中国十二亿人口,中文好的人才比比皆是,中英文俱佳的就少得多。哪怕许多香港人中英文都是“半吊子”,但却可以应付国际经贸、金融业务往来,这也是香港的优势,不应低估他们的价值。因此,推行“母语教学”决非排斥、贬低英文;相反,有过去英语教学失败的前车为鉴,推行“母语教学”反倒有可能使更多学生学好英文。香港就有一所中文中学,会考英文成绩超出英文学校平均水平。今后类似的事例会越来越多,使迷信英文学校的家长发现中文教学令自己的孩子各门课程都学得更好,因而也有可能花更多时间学好英文,如果这样,母语教学”才算确定了地位。香港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应为此而努力。
香港内地“礼”尚往来
七月一日将至,香港又在预测中央这次会送什么“大礼”。财政部已经宣布,新的一批香港商品下个月就可免关税进入内地市场;估计北京还会扩大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香港法律界则有望获准处理民事商业纠纷案件。这几年北京不断给香港“送礼”,已成惯例,而等待北京送更多的“大礼”,也已成了香港的普遍心态。其实,香港也不断向内地送“礼”,早先主要是送去投资和人才,近两年又增加了一项: 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收学生。今年,香港的几家大学在内地的招生人数增加到一千多名,已形成一股不小的报考热潮,实在是很好的事情。招收内地学生,有助于打破香港对使用内地人才的限制,打破香港人的封闭思维,早先已经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有趣的是,香港那些大学前来招生,也给内地带来观念上的冲击。首先是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感到压力了。本来,全中国最拔尖的学生不是进北大,就是入清华,尽由它们两家挑选。现在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去年就有考生弃北大而转去香港科技大学,还有一位因“移民”身份(从入学分数线高的省份移入分数线较低的省份)无法进入清华的高考“状元”,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