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爱着父亲和兄长,但是却很明白自己尴尬的身份,不过是童家流落在青楼的私生子罢了,不过因着父亲垂爱,才接回府中,由此在童府安身立命。
因此,当今日见到童思明,青莲绝不敢逾矩,尽管昨日在灵堂神位前扶住的那位老人无助地伏在自己身上悲戚地哭泣;尽管昨夜温馨的一餐自己曾经和一位温和的老人同坐,但是长幼尊卑,这些青莲牢牢记住。所以当见到童思明的时候,青莲跪下,向这位童家老主请安,行的却不是后辈子孙之礼。
看着眼前小心翼翼的孩子,童思明心痛不已,昨日已经从他那个心爱的孙儿童景瑜那里知道了青莲的这孩子悲惨的际遇,想不到林子墨不得已含恨离世,他的血脉却还遭受着这样的流离苦痛。
童思明让青莲起身,看着眼前忐忑不安的孩子,虽然模样像极了当年风华绝代的颜澜,但是童思明总觉得青楼眼中顾盼不安的神色不就是和当年映雪初见时的子墨一般的吗?再也忍不住,童思明一把将青莲揉在怀中,真好啊,临死前还能有机会再为子墨做着事情。
言传
童景瑜本不是贪睡之人,只是昨夜为了顾庭宣散七之礼一直忙到凌晨,回来后刚送走追问今日事情的父亲,却见祖父童思明又拄着拐杖寻到尚武馆来。当童景瑜把青莲这几年的遭遇说与童思明知后,都已经过了寅时了,童景瑜和衣睡下,因为想着明早青莲一定会去向父亲请安,到时候自己一定要赶过去帮衬,也好不要让两位长辈再为难青莲,却不知还是去晚了。
当年童思明阻止不成青莲母子入府愤然离去的情形童景瑜记得很清楚,他从来没有见过一向慈祥的老人会对父亲这般严声怒斥,所以在童景瑜概念中童思明是一定不喜欢青莲的。谁知今日早上睡过头匆匆赶到玄英居去,看到的情景让他目瞪口呆,转而释然,不愿走近打破这一温情的画面。
只见童思明坐在院中回廊的栏杆上,青莲则跪在地上,伏在童思明膝上,抽噎哭泣着,童思明则轻轻的拍着青莲的背,眼中尽是怜惜爱护之情。即使青莲身上没有丝毫童家的血脉,但是却获得了祖父童思明发自内心的关爱。
方才青莲猝不及防地被童思明拉入怀中,一时没站稳,竟然一下子撞得童思明差点儿跌倒,幸亏身后是廊柱才虽是站定。但是这下冲撞了童家老主,青莲心惊不已,马上跪下,却又不知如何开口请罪。青莲知道眼前这位是童屹的父亲,若是他真的讨厌自己,那么爹爹一定会不高兴的。
正当青莲踟蹰不安的时候,耳边却传来慈祥的话语,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温和的劝慰,“青莲,本就是一家人,你何须这样见外?怎么,看不上我这个老头子?若是平日里你也这般战战兢兢的,岂不是让人觉得生分了去?来,还不过来?”童思明年老挨着栏杆坐了,青莲站起来走过去,见童思明还说话,不忍让老人费力抬头仰视自己,却又不敢和老人并排而坐,便又跪在了童思明的脚边。
童思明看青莲这般懂事,心中很是欣慰,伸手拍拍青莲的肩膀,示意青莲把头靠在自己的膝上。童思明见青莲迟疑,说:“这些年我独自在青州,也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你就当安慰一下这个寂寞的老人,替你爹和景瑜尽尽孝心吧。”
童思明言毕,青莲果然枕着手伏在了童思明的膝上。青莲很安静,就像是以前在莲月楼跪在母亲身前一样,任由童思明抚摸着自己的头发。不知怎的,青莲很是贪恋这种感觉,让人心安心定,自从母亲走后,就再也没有谁给过自己这种暖意,不知不觉,青莲眼中慢慢晕染出泪意。
自从青莲被接回童府后,童屹、童景瑜两父子每年都要回青州祭祖,而青莲只能随着母亲在春年中拜月,权当祭礼。虽然青莲口中一直不问缘由,也从不要求父兄带自己同去青州,但是因为青莲从小就明白,自己不过是童家流落在青楼的私生子而已。
尽管青莲并不是自轻,但是却一直觉得自己当不起堂堂将军府二公子的身份,以往的经历太过不堪,受不起童家长辈的接受和宠爱,却不知童家老主童思明却像是一位慈祥的爷爷,毫无芥蒂的接受了自己。
虽然回到童府青莲有了深爱的父兄,但是对于童屹这样一位严厉父亲青莲自然是敬大于爱,而对于童景瑜,因为顾锦怡之死注定了青莲心中无法抹去的愧疚,因此也无法向寻常兄弟一般友爱。若是亲情变得需要小心翼翼的去维护那又有什么意思,因此现在青莲伏在童思明的膝上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实而平凡的幸福。
在长者如此关怀下,青莲才像是一个有人真心疼爱的孩子。虽然方才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