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3/4 页)
此为止,按照盟约将军队退出济东地区。
燕王得到这份信看了一遍之后便笑微微的扔到了一边,一方面回信说军马调动绝非说进便进,说退便退那么简单的,而且齐王虽然已死,但齐国依然没有丝毫投降的意思,还需继续逼迫齐国投降,使之否手称臣,立下放弃济西各国所占土地的明誓才行。另一方面又命人将“赵王”信一字不漏的誊写了一遍,并附加燕国愿与楚国并分齐地的意思传给了楚王。
燕王这一手叫做拖延加搅局,楚国派淖齿攻到莒邑城下时用的名义是救齐,可淖齿那个混蛋居然把齐王给虐杀死了,单单这一点就让楚王很是没有面子,根本没法对各国交代,此时赵国突然要求燕国退兵,燕国如果当真听话退了兵,那楚国便没有理由继续将军队压在莒邑南边,除了本来就该占的江淮一带以外一点好处都捞不着。
不占便宜不是楚国人的xìng格,杀齐王的恶名更会让楚国在今后的各国交往中处于下风,楚王当然不会同意赵国的要求,即刻密信燕王,便是愿与燕国以沂水中游东起大海莒邑,西到鲁国费邑为界并分齐国,并直接定下盟约表示两国共进共退,要帮燕国分担压力。
有利益牵扯的盟约才是能起到作用的盟约,燕王得到了楚王的信便完全放下了心来准备不去理会赵国的唠叨,谁曾想事儿就这么凑巧,就在楚王信到达蓟都的第二天,赵国的回信也到了。
这封回信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附带了新任齐王田法章压印的投降国,蔺相如在至燕王的信中说的很清楚,田法章已表示愿遵守外黄盟约放弃济西及江淮土地,并向六国称臣。合纵伐齐目的已经圆满达到,请燕国即刻从济东地带撤军,并遣使与各国盟誓天地,并备明确秦国对陶郡九城,赵国对河间、灵丘、阳晋,楚国对江淮,燕国对济北饶安、狄邑、千乘,魏国对睢阳、彭城的占有权力,以及韩国对原宋国淮水以南地区五年税权。
除此以外蔺相如说的也很清楚,合纵目的已达到,虽然燕国才是合纵长,但为了尽快结束济东地区生灵涂炭的局面,赵国已代燕国将齐国降传发秦楚韩魏各国,此次信正是向燕国汇报情况,并请燕国安排下一步活动的具体仪程。
赵国这份信很是谦恭,很是尊重合纵“领导”,但是当燕王看到赵国已经将田法章的投降同时送给了秦齐韩魏各国时,却顿时傻眼了。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
………【第一百五十二章 退,还可退么?】………
燕王明白赵国不会同意自己吞并齐国,燕齐两国的国土和人口如果整合在一起,不但实力将远远大于原先的齐国,将来甚至还会具有与秦国一争天下的实力,势必会使夹在中间的三晋,特别是与燕齐两国都有绵长边境线的赵国更处困境。**()所以燕王理解赵胜在外黄之会上提出来,并且得到了韩魏两国无保留支持的那些条件。
不过燕王却也并非只是想报仇那么简单,如果说在济西之战胜利之前他大半的心思还在这上头,但当齐国主力在历下一触而溃之后,燕王却已经有了吞并齐国,进而争鼎天下的野心。
野心会使无知匹夫疯狂,却会使枭雄冷静,就在屈庸和骑劫两路大军在济东大地驰骋纵横、所向无敌的时候,燕王已经意识到了三晋特别是赵国的干涉可能,为此他在极力破坏赵国依约该占领的河间之外,又在济西大胜,齐军太半覆没已经无力形成规模抵抗的情况下从屈庸和骑劫手里尽可能的抽回了五万余人马,并且在chūn耕之后再次在各郡县征召二十余万下至十五岁,上至六十岁的丁男加紧训练,补充到燕赵边境线上,使备赵的军队达到了四十万,再加上攻齐的四十万人马和北边防备东胡的近十万军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燕国可以承受的军队人数上限。
战国时代的国家就是这样疯狂,秦国号称六民养一丁还算是正常状态,但是当迫不得已突破了正常状态以后,五民一丁,甚至变态的四民一丁也不是没有可能,此时的燕国正是如此。
然而这还不够,燕王身为枭雄。深切明白单凭自己一国之力并没有抵抗三晋压力。直到完全消化齐国国土百姓,使之成为燕国战争力量的能力,所以在伐齐和备边的同时,燕国还积极与秦楚两国互动,许以厚利使之支持自己。
燕王并没有能力给予远隔关山的秦国过多好处。也只能厚币贿之,暗中承诺支持秦国对定陶这块飞地的占有利益,并且依靠原有的良好关系尽力将他们拉在自己一边。不过这样做也不是完全靠谱,毕竟秦国也有自己的考虑,他们原先便有些忌惮强大的齐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