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1/4 页)
以春秋时为例,当时有权势的诸候都讲究用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压服别人,然后自己出来当霸主。当有名的霸主齐桓公死后,宁国与楚国就都想争夺霸主的席位。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集楚、陈、蔡、许、曹、郑六国诸侯,在孟(今河南省睢县西北)这个地方举行盟会假借结义联盟的名义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没想到楚成王比他精明得多,预先在会址附近,埋伏甲士,在会上劫持了宋襄公,先是想用他要挟宋君,攻取宋国都城,幸亏宋国大臣目夷和公孙固早有准备,没有中他的圈套,使楚成王的计谋未能得逞。后来楚人又以宋襄公为人质,威胁鲁、郑、陈、蔡、许等国,在本年末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地“歃血要神,同赦宋罪”,自己当了盟主。可见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不出卖仁义、不讲究诡谋,就不可能战胜对方。这也是中国古代“厚黑做人术”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根本原因。
三、两面三刀
战国时,智伯想讨伐卫国,就虚心假意地给卫君送去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卫君很高兴,群臣都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有忧色。卫君问他:“大国与我们交好,而你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出力而得到礼物,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四百匹马和一块玉壁,是小国间的礼节。而大国这样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卫君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部队,部队加强了防范。后来智伯果然在起兵袭击卫。等到了边境,见到卫国已有准备,就回去了。智伯说:“卫国有贤人,已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智伯送卫国重礼看起来像是联络感情,其实政客的“情感”后面必定是有所图谋,南文子料定智伯是故意做出与卫国交好的姿态以掩盖起兵袭卫的真实目的。这正是政客的共同特征。
四、情义杀人
春秋战国时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就是政客晏婴利用道义来出卖齐国三位义士的经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义”在统治者眼里其实只是一种制君子不制小人的幌子而已。
春秋时代的齐国曾拥有三位勇猛顽强、力大无比的勇士,他们便是公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
一天,齐国正卿晏婴偶然在一个场合碰上了他们,结果三人竟无一人对晏婴施礼,这使晏婴非常气愤,于是对齐景公建议将此三人除掉,而且愈快愈好。齐景公经晏婴一番游说终于同意除掉这三位勇士,可是,这三人力大无比,要派人去杀死他们绝对办不到,怎么样才能除掉这三位大力士呢?
晏婴此人也是春秋时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名卿,他想了不多一会儿,便想出一计,然后对齐景公说:“我们派一个使者带两个桃子送给这三个人,并告诉他们,要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吃桃子,谁的本事最大,谁就可以得到一个桃子。”
结果三个勇士见了两个桃子后,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害他们自相残杀的一个阴谋,公孙捷第一个表功:“我有一次空手制服了一头野猪,另一回我也只凭肉掌就捉住了一只猛虎,凭我的本事,我当然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即拿走了一只桃子。
田开疆第二个出场表功。他说:“有几次我是单枪匹马打跑了成群结队的敌人,凭我的本事,我当然也应该得到一只桃子。”就完拿走了另一只桃子。
古冶子最后一个轮到表功,桃子已没有了,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公孙捷和田开疆说道:“有一次,我跟随景公渡黄河,河里一只巨鼋抢走了我的左骖之马,窜进急流的河水之中。我潜入水中,在河底逆流百步,顺行九里,终于打到了巨鼋并将它杀死,找回了左骖之马,当我左手提着马尾巴,右手拿着鼋脑袋跳出水面时,岸边的人们还当我是河神呢。凭这本事,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个桃子吗?你们两个难道就没有想到要为我留一个桃子吗?”说着古冶子抽出了宝剑。
眼看着一场恶斗就要开始,这时田开疆和公孙捷感到问心有愧了,觉得他们俩对不起自己的伙伴,二人一齐对古冶子说:“你的本事比我们大,你的勇猛比我们强,我们俩先拿了桃子说明我们有贪心,现在我们以死向你表示我们的忏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
面对着两具尸体,古冶子的良心也深感不安了。他想:两个同伴都死了,我一个人还苟活着,这叫做不仁;是我用言语吹嘘自己羞辱他俩,这叫做不义;如果我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感到厌恶而不死,这又叫做不勇,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于是也拔剑自刎。就这样三个忠于情义的勇士被一个政客以所谓的道义骗杀了,义士的情感弱点就在于他们过于相信情义,而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