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1/4 页)
“各位放心,我们这里有全国闻名的大厨,可以做出最地道的本地特色菜,除了本地最有特色的八大碗,三鲜肉皮、红烧肉圆、炒肉丝、炒鳝丝、红烧肉、罐头甜菜、红烧鲫鱼、老母鸡汤;还有我们当地最好的海鲜、河鲜,保证各位吃得好,吃到正宗的本地菜……”
孙海宁斜了李永一眼:“怎么样,我说都会有吧,咱们就在这里吃了?”
这个叫过来的大堂经理确实会说话,他说的这些菜,李永都很熟悉,记得以前家里做事的时候,经常说什么八大碗,没想到这八大碗也算是本地的特色了。
话说李永也很长时候没吃什么八大碗了,不由微微一笑:“好,就在这里吃了,掌柜的,把你们这里最好的菜都端上来。”
'136'第一百三十八章 好菜八大碗
大家从早上开车出来,到现在已经四个多小时,正好是午饭的时间,这个时候酒店里人也不算多,很快找了个大的包厢,十几个人坐了两桌。
除了严小凡从绿洲带出来的投资专家,大家跟李永都比较熟,知道这里就是公司老总的故乡,老教授里面,居然也有两个跟黄海有渊源的,一个是水产学院的欧阳教授,小时候在黄海,后来到申城工作,才留下来的;还有一个农学院的陈教授,年轻时候上山下乡,曾经在黄海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再有其他人当中,还有一个人的妻子就是黄海人。
这倒也不算奇怪,申城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有很多的外地人,其中又以江浙人最多,江宁又以江北人最多。
相对于南方来说,江北、黄海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要差一些,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南方打工,或者工作。
欧阳教授眯着眼睛,笑呵呵说道:“很多年没有到黄海了,这个八大碗已经几十年没有吃过了,哈哈,没想到今天还能够吃到。”
“欧阳教授,这个八大碗很有特色吗?”严小凡好奇地问道,这家伙看上去就像是出来旅游的,车上谈了一路黄海的风土人情,现在又开始关心起吃的。
欧阳教授摇了摇头,笑着说道:“特色倒算不上,不过是最普通的家常。以前物质条件比较贫乏,普通老百姓吃不上什么东西,也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做事情、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多弄一些菜。”
“这里说的多弄一些,自然也不是像现在,可以到酒店里点一桌子的菜,那个时候做事情,一般都是六大碗,还没有八大碗的。八大碗是后来才发展起来,渐渐就有了十大碗、十二碗,哪家办事情用的碗数多,就很有面子,大家用的碗数越来越多,就说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欧阳教授看到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不由谈性大起。
严小凡听得有趣,忍不住问道:“哦,这个六大碗、八大碗,就是六道菜、八道菜吧?”
“不错,就是用大碗,盛了满满的几道家常菜,因为以前用的是碗,后来大多用盘子了,那种很深的盘子,比大碗还要大,哈哈,”欧阳教授点了点头,大笑说道。
听欧阳教授说起这些典故,李永倒是也挺感兴趣,他确实记得当年乡里的人家办事的时候,别人总要谈论那户人家用了几大碗,分别是那几大碗。
那时候年纪小,也没觉得有什么,等到了现在,大家都已经不说几大碗几大碗了,起码也是十几道菜。
现在让欧阳教授这么一说,这个什么六大碗、八大碗,俨然是一种很怀旧的饮食文化。
“小李你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中,而且还是八零后一代,恐怕对这些事情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在插队的时候,苏北还是六大碗,”陈教授也笑了笑说道,他做知青没有几年,不过这种外面来的,对当地文化的敏锐感觉,未必没有欧阳教授深刻,更是李永所不能比的。
李永笑了笑:“小时候也有,好像已经到八大碗、十大碗的级别了,后来说这个的人似乎就越来越少了,人们谈得最多的,不是几大碗,而是那个人家做事,有没有用甲鱼、螃蟹、鳗鱼这些。早些时候,要是有人家用了这些中的一道,那就好像大家都用八大碗的时候,有人用了十大碗一样有面子。”
“哈哈,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在黄海了,”欧阳教授爽朗地笑了起来:“其实民俗民俗,很多时候,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不过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个民俗呢,也都全球化了,地球村地球村,就是这么来的。”
“是啊,现在年轻人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喝碳酸饮料,做事也都上酒店,吃饭不点对的,就点贵的,很多民俗都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