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2 页)
!
新集的宏图再举,不仅是刘庄矿的成功建成与试生产,也不仅是两淮最大规模的勘探会战,新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标杆管理:掀起学习的热潮
2003年正月初八,新春的尾声。春节的喜庆仍能让人感到丝丝余温,但清晨的天津依旧乍暖还寒。早上八点刚过,我在外团拜的时候,十分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新集人的电话。
20世纪90年代,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标杆管理浪潮”。标杆管理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但对于到底什么是标杆管理,即使是进入了新世纪的中国,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当新集筹划标杆管理时,难题自然摆在了刘谊的面前。
2003年,以刘谊为首的领导班子根据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领导的讲话精神,结合新集发展的需要,决定将这一年确定为标杆管理年。为此,新集迅速成立了标杆管理办公室,专司此事。对于标杆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具体怎么操作,大家心里都没谱。而为弄清楚标杆管理,新集人不辞辛劳地赶往北京、上海、南京、淮南等地的大学四处求教,却一直未果。有关人员如实向刘谊汇报,刘谊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哪儿也不用找了,到天津找张老师去吧。”是的,刘谊从1998年一上任就给我打过电话,希望我能在某些方面帮助他。
记得那是一个周日,我正在办公室加班,为全国人才评鉴中心出题,一通电话接进来。那时,周围正有施工工程,很嘈杂,一般电话都听不清。然而,这通电话却如此的清晰。对方的笑声:
“张老师,您猜猜我是谁?”
“噢,是刘谊?”
“哈哈!是我。”
“你怎么知道我在办公室?”
“我知道您肯定在办公室!”
双方都笑起来。是啊,什么叫了解?这就叫了解!
信任基于判断。因此,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当时,让我意外的并不仅仅是这一通陌生的电话。而是接到电话时,三位新集人早已站在了我的办公室门前。他们是坐夜车赶到天津的。想到天气寒冷,我迅速给单位宾馆挂去电话,让前台为新集来的小伙子们安顿了房间,让他们洗漱、休息。因还在寒假期间,我电话约了几个干部,一个小时左右,我们都匆匆赶了过去。在大致了解情况后,我调动了自己的积累,用在日本研修时读过的资料和自身的理解,向他们解释了有关标杆管理的意义和大体内容。
一番解释后,三位小伙子似懂非懂地带着答案赶回新集汇报。没多久,新集向全国招标,招标内容——标杆工程咨询指导。招标吸引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各地的优秀机构,新集也特意邀请了我和我所在的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参加。2003年3月,正逢“非典”初期,我们担心坐火车可能有所不便,于是驱车十几个小时前往安徽。当时,全程高速还没有通车,夜里三点,我们到达蚌埠,当时的党办主任、纪检副书记陈培,已带人等在那里。我们在蚌埠稍事休息,五点半便起床又驱车赶往当年需要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公司所在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13)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新集。
招标会议在一间非常现代化的大会议室里进行。会议桌上液晶显示屏一字排开。这些设备、这种阵势,在当时的企业还是极少有的。从小细节就能够看出新集对新技术不惜血本的投入,现在想来,那正是他们2002年管理信息化的成果。所有人进入会场后,各自在座位上单独使用计算机现场演示和解说。各机构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在现场的我注意到了自己准备的材料和那些机构的思路完全不同。我的方案是从寻找各项工作的行业标杆和提升人员素质入手的。我相信自己的方案具有竞争力。因为我曾在企业工作18年,做过企业高管,也在日本企业学习过,又时常和刘谊保持着电话沟通,比在座任何人都清楚那时的新集最缺什么。
在我现场陈述后,刘谊即刻约我单独面谈,畅谈近一个半小时。会谈中,我谈到了自己亲身指导的一个有关打造和提升中层管理团队的企业案例,那是中国石化总公司下规模很大的一家企业。刘谊一直在安静地听我说,时而插一两句话,表示赞同。看得出,我所讲的他都能接受,因为新集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我与刘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