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4/4 页)
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1625'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
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
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 2。0
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
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
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
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