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2/4 页)
下,摆上了所有的大炮。 战斗过程十分无聊,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几十炮打完,城墙就轰塌了,
阿敏还算机灵,早就跑到了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跑回去,实在太不像话,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战。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
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久经沙场,但在孙老头面前,军事技术还是小学生水平,连一天都没撑住,白天开
打下午就跑了,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了重伤,差点没能回去。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整个过程只用五天。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
后,就靠孙承宗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元气大伤。 但一切已经过去,对于崇祯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话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1622'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
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
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
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
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
昀高领导。 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 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 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
没说。 所以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杀掉袁崇焕。 无语,彻底的无语。 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 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
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 明白了。 '1623'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
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