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2/4 页)
,找对了人,打对了架。 无论正面反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林党能够掌控天下,全靠明光宗死后那几天里,
杨涟的拼死一搏,以及继任皇帝的感恩图报。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般而言,只要皇帝说话,什么事都好办,什么事都能办,可是明
朝实在太不一般。 '1458' 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刘瑾、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
帮六七品的小御史、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昀后也没去成。 换句话说,皇帝大人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让他帮东林党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能帮个忙而已。 东林党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打败了朝廷中所有的对手,具体说,是齐、楚、浙三党。 众所周知,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是没有什么博爱精神的,经常耍二杆子性格,非我族类就是其心必异,什么人都敢惹,搞了几十年斗争,仇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党,前仆后继,前人退休,后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方的矛盾,那叫一个苦大仇深。什么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
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一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 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
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头,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查了历史文献
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的底。 在几乎所有的史籍中,对于此人的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的现象 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
度讲,又是很正常的。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1459' 汪文言,安徽人,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不是秀才,他没有进过考场,没有当过
官,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这位老百姓,后世曾有一个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汪布衣小时候情况如何不太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看,是个很能混的人,他虽然不考科举,
却还是当上了公务员——县吏。 事实上,明代的公务员,并非都是政府官员,它分为两种:官与吏。 参加科举考试,考入政府成为公务员的,是官员。就算层次昀低、底子昀差的举人(比
如海瑞),至少也能混个县教育局长。 可问题在于,明朝的官员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里有品级,吃皇粮的,只有知
县(县长)、县丞(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几个人而已。 而没有品级,也吃皇粮的,比如教谕(教育局长)、驿丞(县招待所所长),大都由举人
担任,人数也不多。 在一个县里,只有以上人员算是国家公务员,换句话说,他们是领国家工资的。 然而一个县只靠这些人是不行的,县长大人日理万机,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手
下还要有跑腿的,偷奸耍滑的,老实办事的,端茶倒水的。 这些被找来干活的人,就叫吏。 吏没有官职、没有编制,国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所有收入和办公费用都由县里解决,
换句话说,这帮人国家是不管的。 虽然国家不管,没有正式身份,也不给钱,但这份职业还是相当热门,每年都有无数热
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