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2/4 页)
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
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
世,终会到来。 遗弃 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 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
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 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
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1517' 可是他提了 N次,也没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他走,是他实在走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贤的意思,接替辽东经略的人,应该是高第。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
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1623),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死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了磕头(叩头岂免):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了。 在辽东,高第用实际行动证实,他既胆小,也很无耻。 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 经过孙承宗的整顿,当时辽东部队,已达十余万人,对此高第是有数的,但这位兄弟睁
眼说瞎话,说他数下来,只有五万人。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都是孙承宗领了。 对此严重指控,孙承宗欣然表示,他没有任何异议。 他同时提议,今后的军饷,就按五万人发放。 这就意味着,每到发工资时,除五万人外,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儀,奔高经
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他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
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
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1518'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
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
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
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