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意,想到了夫家在作理论,到了夫家,看到夫家人对她很好,于是就没有死掉。我漏讲了几点。先说两点。一,誓言。珍珠曾和宝玉说死也不要回家。也就是说她要和宝玉白头偕老。第二点是,得不到爱,她选择死。但是她遇到了很好的境遇,没有死掉。写到这里,作者点评珍珠插话道,义夫节妇,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可以推委的。此珍珠之所以在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上的诗说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作者把珍珠比作息夫人,息夫人前后事二夫,她的心一直在前夫身上 ,最后郁闷而死。珍珠却生活了下来。很显然,这里不是作者糊涂,而是他爱珍珠这个人物。从珍珠的婚姻上我们可以看出女人判断男人好坏的标准,一是物质条件,而是相貌。三是性格。我只说相貌。也只深深地记住了这一点。就像我们看画,漂亮的画我们愿意把它挂在屋子里。相貌平平的画,我们会丢弃。嫁给一个相貌绝佳的男人,就在自己的枕头上放了一副百看不厌的画,女人在这一点上是聪明的。再说另一点。 宝玉不喜欢宝钗是有理由的。宝玉走后,宝钗是很伤心了一阵,但是她很快止住了伤心,她很聪明,想到了伤心也不能把宝玉换回。她慢慢安下了心。这样的女人男人最不能接受。宝玉要的是完全投入的爱情。宝钗给予他的只是很理智的爱。可以说,宝钗如果嫁给别人也会安心地过。宝玉受不了。然,作者还是把她放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和林黛玉并列。这是为什么?后半部分,甄士隐说了一句话。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一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这句话何意?雨村不明白。我是如此推测的。钗黛分离之日,并非指林黛玉死的那一天,书中交代的很清楚。宝钗和宝玉结婚之前,宝玉已经疯癫过多次。玉的离开表明宝玉不在爱林黛玉了吗?不是。肯定另有原因。后面的半句点明了原因。从此夙缘一了。夙缘指什么,夙缘是指木石前盟吗?从此还有什么呢?从此可以断定宝钗和林黛玉是一个人。形质归一,大意是指人间情感的幻境,回大荒山去了。宝钗林黛玉是一人的说法来自于刘心武。我同意。宝玉走后,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从他们的反应中可以分析世相。先说宝玉的父亲贾政,贾政见到宝玉最后一面还是想留住他。他早知道宝玉不是凡人,早知是不祥之兆,为着老太的缘故,才养育他至十九岁。再看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听到宝玉出走的消息后,和宝钗哭的最甚。之后,又说宝玉抛了我我还恨他呢。还有后面的一句最重要的话,也是作者最想说的。我读了它就再也忘不掉。她说,我为他担了一辈子惊。这父母二人的感受,表达了弗洛伊德的恋母情节和乔伊斯引用别人的话母爱是唯一的指望。表达了古老的真理。再看薛姨妈的反应。她听到有宝玉消息书信后,也是哭。之后是权王夫人节哀。她说,宝钗有了胎,将来生了外孙子必定是要成立的,后来就有了结果了。这里讲到了结果,宝钗的守寡,宝玉的出走不是最后的结局。结局在孩子身上。她希望宝钗的孩子能和兰哥一样中举作官,复兴家业。说到了结局,在故事的结尾处,甄士隐过牌坊时遇到了一僧一道,僧人说,情缘尚未全结,倒是那蠢物已经回来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副十二钗都是苦命,差不多全死去了。其他没有记录在册中的,人间定还有很多,这个潮流是要继续下去的。僧人对宝玉的称呼是蠢物,是说他活在女人中却不能救他们于苦海。大乘佛法讲拯救。同时还意味着宝玉十九岁之前不能明白人生情缘不过是幻象。这一回里没有写宝玉思念林黛玉,这又跳出了一般小说的模式。跳出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我对这点是这样看的。宝玉做了和尚,了却了尘缘。这也是皇帝认为宝玉是过来人的原因。他和世间的和尚有所不同,他相当于天界的神。所以,他才能如此超脱,不然,他是不可能不念及林黛玉的,纵使他做了和尚。这部书的结局到底是什么,现在你该明白了。还有其他多种推测出来的结局。刘心武认为,宝玉和宝钗结合后,由于没有爱,宝钗不能忍受,忧郁而死。之后,宝玉娶了湘云,二人白头一生。湘云就是脂砚斋,生活里,曹雪芹的前妻留下一个孩子,他很喜欢他。如薛姨妈所说,他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希望,是他让曹雪芹在困苦中坚持活下去。当然还有脂砚斋的帮助。曹雪芹从小就是聪明绝顶之人,是老师的骄傲,读过三大名著,第四个是他写的。他熟读祖父的诗歌。家中曾经供过魁星,中过乡试,这些都让他很自负。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要用到什么地方。小说可以把自己的文才和对人生的思考全部容纳进去。他的绘画才能和击剑才能不能表现。所以,我们再也看不到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