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页)
中在海底沉积的13000m厚的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并形成了今人所见的山西五台山等,故此次运动在我国一般称五台山运动。
太古代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既广泛又强烈;火山喷发频繁,故使大气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原始海洋的面积可能比现在大,但平均水深则浅得多。现在世界各地蕴藏丰富的海相层状沉积的变质铁锰矿床和岩浆活动形成的金矿等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
当时大气中80%是水蒸汽,11%是一氧化碳;5%是硫化氢;1%是氮,其余为二氧化碳、甲烷等,没有氧气,但却适合只有细胞壁和原生质的低等生物—细胞和冬藻的生长和繁衍。海水也是酸性矿化水(后来才逐渐被中和),陆地是灼热的,荒芜的。在某些适宜的浅海环境中,有些无机物质经过化学演化跃变为有机物质(蛋白质和核酸),进而发展为有生命的原核细胞,构成一些形态简单的无真正细胞核的细菌和蓝藻。这只是出现于太古代的后期。
总的来说,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阶段,陆地是原始荒漠景观,水域是生命孕育和发源之地。当时地壳与宇宙之间以及和地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比后来任何时候都强烈得多。
(二)元古代(距今25亿—6亿年前)
在25亿年前形成第一次泛大陆后,各大陆又逐渐分开,并在陆地周围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此时,由于蓝藻的不断光合作用,地球的氧气不断增加,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逐渐减少,终于在我国首先发现了有细胞壁、原生质和细胞核的有核细胞生物—绿藻等化石,使生物从漫长的原核时代进入了有核时代。
在距今约19亿年各个陆核又一次相撞在一起,真是有分有合。碰撞又造成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以华北为例,相撞使早期沉积的5000多米厚的地层又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形成了山西吕梁山等,故而称吕梁运动。华北地核从此进入较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