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这个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赌博上瘾,因为不论是输是赢,都会起到强烈的正强化作用。
条件反射和条件强化其实都是思维定势的一种表现,北方有句民谚:穷田无人问,耕出有人争。做营销时我们常说消费者是“买涨不买跌”,其实反映的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涨了认为还会涨,跌了认为还会跌,理论很复杂,道理却很简单。
不过简单的道理到房地产新政就成了例外,2008年从“七项新政”到“国三条”,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中央政策频出,对房地产的重视也一次高过一次,在当时,事实上已经对市场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条件强化,即认为后期仍将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而基于期待更多新政的思维定势,市场将对日后政策麻木从而产生递减效应,使得政策越来越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这是事实,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为何我们不能逆用心理学原理,政策制定为何不能选择一步到位,从而给市场带来一个稳定的预期而促使其行动?
如果市场对后续新政产生强烈预期并形成思维定势,则购房者的购买行为即会随之停滞。以上海为例,十月新政出台,十一月执行,十一月的成交量随之显著增加,到“国三条”出台,对之前受新政影响买房的人来说,会怀疑自己是否出手太早,而对于仍在观望的购房者而言,则产生心理上的条件强化,思维定势会告诉他,再等等,或许接下来还会有更优惠的政策出台。
显然这对政策的执行和发挥极为不利,比如,此前市场几乎一致认为政府会取消二套房的限制,当时“国三条”也的确作了重大改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有条件的放松,并没有完全放开,既然早晚会放开,为何如此隐晦迂回,这对稳定市场政策预期没有任何好处,就算是考虑民意要作过渡,也应该尽可能减少频率和密度。
这个思考对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必须要对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方式作相应的调整,一项政策的出台,不能出了就完,还必须考虑其有效性和执行力,而要考虑这些就必须要研究人的基本心理和行为准则,我想这也应该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
救市冷思考6:只有戒除浮躁,楼市才会有希望
政府一出手救市,股市即刻全线涨停来给以回报,这种情形在2008年屡见不鲜。而股市半道断臂出局的人,相信又有不少急急忙忙地往里杀。追涨杀跌,这难道不是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吗?
和股市对照,楼市难道是另一番景象?
恍如隔世的地王之争,似乎距今不过一年,大家铆足了劲儿赤膊上阵,抢地的模样像极了菜市场里争抢大甩卖商品的小市民。不同的是,人家买的是便宜货,我家买的是高价货,一旦市场风吹草动,全然不顾商业信誉,拍拍手退地还要还钱,还不如小市民。
先知先觉的人降价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群起而攻之,先胡乱骂一通,看看苗头不对吧,楼市好像真的要下行了。放心吧,这些人当然不会忘了班门弄斧,在业内显摆自己多么先知,看看,本人多久多久以前就说过房价一定要降的话,然后,再摆出一副国务院政策专家的腔调,大喊着“该救市,快救市,要救市”了。
当然,作为业内人士的一员,谁不希望行业欣欣向荣呢?问题是,如果我们的业内人士是如此的心态浮躁,这个行业会有希望吗?
试问,你见过哪家著名品牌企业是靠救市救起来的?哪家百年老店还靠政府政策在维持?你见过哪个股票投资大师天天研究分析政府的政策搏反弹?治大国如烹小鲜,否极就会泰来;在熊市里播种,在牛市中收获,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的是智慧和良好的心态。
对于股市,政府出手救股市,并不是一个难猜的谜语,这既是广大股民的期待,也是中国股市多年发展的规律所在。而房地产市场不幸也步了股市的后尘,房地产市场形势不论是好还是差,到了一定地步,针对楼市的有关政策就会出台,不过就像股市有了政策也未必反转一样,楼市也是如此,期待靠政策扶持来渡过难关的企业,注定将会灭亡,不如趁着冬天好好练练过冬的本领。戒除浮躁,或许才有希望。
1�万科降价潮;上演房价“跳水秀”
2�恐慌加剧预示市场正在发生“质变”
3�房地产市场是否已向金融危机发出请帖
4�地王频现,“面粉贵过面包”之怪现状
5�一口锅抢饭吃,供给结构性矛盾是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