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上的抗体,还不需要花很多的钱。谁优谁劣一比就知。所以当今之计,让人体内部的B细胞强大起来才是聪明之举!
第十七章 得病的原因
第十七章 得病的原因
弟子:疾病获得的原因很复杂?
先生:台湾有位林光常博士,现被押在狱中。他在《无毒一身轻》中,把罹患疾病的原因细分为34种即:
1、高蛋白饮食;2、高热量饮食;3、高脂肪饮食;4、精制糖;5、高钠低钾饮食;6、低纤维饮食;7、吃好看,好吃;8、吃偏好;9、吃方便;10、认知不正确;11、肥胖致病;12、电磁辐射的伤害;13、生态环境被破坏;14、空气污染;15、水质的恶化;16、欠缺负离子;17、体内缺氧;18、遗传;19、不当输血;20、滥用抗生素(药物);21、不当与无谓的医疗;22、不当的穿着;23、精神创伤、精神剧变;24、性格急躁,抑郁;25、思考负面;26、压力与过劳;27、行尸走肉,生活散漫;28、勉强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29、生活违反自然规律;30、体质酸化;31、肾气衰;32、血瘀;33、胸腺萎缩;34、良心有亏欠。
太复杂了!且不说观点重复,单是繁复就让人眼花缭乱,现代人已经不能够容忍简约,白话最受欢迎,把一切细化的让人们无法生存和生活!看一下古人怎么说:晋代陶弘景首次提出病因三分法,即第一为内疾、第二为外发、第三为它犯。内疾,就是病因可以从身体内部找,外发,就是病因可以从身体外部找,它犯,就是病因可以从身体的内、外两部分找;
1987年《中医病因病机学》将病因分为六类:即:自然因素(天时、地理、生物因素)、生活因素(饮食、劳逸)、情志因素、体质因素、内生因素(痰饮、瘀血)、其他因素(外伤、中毒、社会因素);
1994年《中医基础理论》将病因分为十类:即六淫、疠气(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知其要着,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疾病由来已久,纵观疾病的历史,似乎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要长:
生命在我的父母时,他们会得疾病;生命在我时,我也会得疾病;生命在我的子女时,他们仍然会得疾病。这种过去(父母)、现在(我)、未来(子女)三段式的疾病经历,在任何时候都发挥作用,让人不胜其烦!
把疾病用一种线型的轨迹来表示:疾病与人平行时,两不相干,疾病与人交叉时,人就得病,躺倒休息。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大家都愿意一厢情愿地去选择平行,而没有人主动愿意选择交叉,这也是大家忽视治未病的根本原因。
“顺生有逆死,逆死有顺生”告诉人们:治理疾病就像疏导洪水一样,应该把握它的根源,顺势利导,因时而动,在疾病初发时治疗效果最好,对人体的伤害最小,人体的健康才最有保障!
人得病,都是由小到大而来,人治病都是从大到小来治;病由积累而来,人人皆知。比如“癌”,三口一山而成“癌”,嗜欲过甚而成“癌”,一点怨不得别人。现代人谈癌色变,实不知癌的形成,正是人体珍视生命的杰作,是人体能力不足的表现,人体如果放弃癌细胞的极力挽救,当下不知要毁掉多少人的性命,所以癌实在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大敌,充其量就是一种慢性病。
色脉诊、看耳朵、看舌苔、压按脚底、压按第二掌骨,能知道疾病,中医有太多有效的方法可以判断出哪个脏器官有病,认真聆听俯视身体表述的特殊语言,中医可以让你知道人体给你对话的内容,过去不知道,现在要重视:
1、赤、白、青、黄、黑或混合色;
2、气味:常味,异味或混合味道;
3、温度:怕热或怕冷,体温升高或降低;
4、体态:高、低、胖、瘦、矮、丑,各种行走姿态;
5、声音:无声、嘶哑、咳喘、歇斯底里;
6、不舒服:痒、痛、麻、抽、头晕、胸闷、心慌、视力模糊、或难以表述;
7、排泄物:汗、脓、尿液、大便、出血。
人的疾病多数来源于习惯,习惯成自然,疾病跟着习惯走。从形与神、身与心两个方面分析,可以洞察到疾病来去的痕迹。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活在身体和精神无法分割的纠缠当中,精神往左,身体往右,大脑和身体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隔阂,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