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小奉先陆文昭(第2/3 页)
人了还是希望能够让自己舒服些,身在军中便换了身舒适的衣裳。
只是梦回峥嵘岁月,仍会让刘綎忍不住的披甲出阵,哪怕那把放在营帐当中的大刀他已经挥舞不动,只能让刘招孙每日晨练时耍一耍,平时当个仪仗摆在大帐之中。
然而刘綎依旧支撑着愿意出关跟鞑子决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希望为自家后人留下功勋享受,第二则是如他所言,世受国恩,不能不报。
用文搏的话来说,刘綎虽然贪财、贪功、杀良冒功、残害平民,但他在朝廷的风评还是有勇有谋、不可多得的良将。
战争之中,就别指望人道主义了,千百年积累的经验告诉此时的将领,把一切非友方、能动的全都杀光是极其有效的破敌良方。
对此,文搏没什么想法,刘綎真算不得啥好人,早年平乱放纵属下残害地方,以后坑他没一点心理负担。就是苦了陆文昭,不过没关系,以后想办法给老陆正个名,这不有沈炼负责记录吗?
他已经暗中规划好了,现在先让陆文昭认刘綎做义父,回了沈阳如果杨镐找麻烦,那就让陆文昭继续拜义父以威慑杨镐,你看现在内阁首辅方大人一看就是好人选。再回京师不妨去烧魏忠贤冷灶,再认个义父,这下三名义父就齐活了,不负陆文昭小奉先之勇名。
陆文昭当然不知道文搏如此看好他,把他视作马中赤兔般的英雄人物。
但是陆参将依然志得意满,略微弯着腰站在刘綎身边,显示出总兵大人对他的器重。
“吾儿文昭,你有何看法,不妨一述。”听见手下都是心怀归意,刘綎心中叹息,点出陆文昭,让他发表看法。
陆文昭还在这美着呢,想着光宗耀祖的事情,冷不防被点了出来张大嘴巴不知道说些什么,下意识的看向文搏。
无奈之下文搏只好做个口型,“鞑子。”
得到提示,陆文昭很快想起了他们三人的推演,挺胸抬头指着地图说道:“昨日我等破赫图哈拉后斩首鞑酋大福晋阿巴亥,将其头颅送至建虏前线,必定使建虏全军震动不得不回返赫图哈拉整备,这时候若是马总兵能与我军合力夹击,本已残破的赫图哈拉定然支撑不住,只怕还得再陷落一次。就算鞑子有所防备,我等也可以保下马总兵那一路人马,功劳亦不惶多让。”
听见陆文昭如此大胆冒进的计划,在场的幕僚武将纷纷色变,他们现在不说是畏敌如虎吧,也是且战且退,恨不得立刻回到宽甸,那里是出发时的城寨所在,有城寨防守才能让众人安心。
倒是刘綎的另一名义子刘招孙有些跃跃欲试,陆文昭的加入让他产生了危机感,这名以勇毅闻名的猛将当然想建立功勋与陆文昭一较高下了。
刘綎环顾四周,把众人脸色都看在眼里,心中叹息果然如陆文昭所言,计划虽好但是属下并不愿意执行,因为杜松部的覆灭让很多人起了退守保存的心思。
若是陆文昭一开始就属于刘綎麾下,然后在他指挥有方下袭击赫图哈拉,刘綎也巴不得现在就回去,有功无过不也挺好?
但刘綎心里清楚,他们若是退却,马林那边肯定坏事,如果不能及时支援,四路大军被破了两路,以后大明就真只能守在城里等建虏肆虐了。
这对于刘綎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局面,不论如何,刘綎还是为朝廷着想,知道必须尽力掩护马林撤退,至于说夹击赫图哈拉,不过是调和的说法。
要是一开始就说救马林,麾下众人估计直接拒绝,现在说要打赫图哈拉,大家就觉得还是救救马总兵得了,别去赫图哈拉送死就行。
毕竟明朝诸君也是喜欢调和的。
因此刘綎的目标很明确,掩护马林,击退建虏,加上破了赫图哈拉的功绩,他这一路就算是功成身退了。
“陆参将勇猛精进在下佩服,然而恕在下直言,咱们兵力尚且不及杜总兵,一路行来更是艰难险阻,伐林开道日行不过三四十里,这等速度如何夹击赫图哈拉?等我军到了只怕为时已晚,让建虏各个击破罢了。”
说话的是兵备副使兼督军,康应乾,这位文官也不是纸上谈兵之辈,根据现实来说他们这一路兵马的确无力在短时间内进攻赫图哈拉,按照他们目前行军速度,预估还需要四到五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正如康大人所言,我军补给不畅,小规模进军尚且无妨,全军进发有心无力。然而建虏势大,小队兵马不过羊入虎口,不如不去。若是总兵大人担忧马总兵安危,我等或许可遣骑兵援之,请大人三思。”
另一边,一位中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