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传说,挪威人捕获沙丁鱼时,总是喜欢将鱼放入鱼槽里运回码头。如果船抵岸时,沙丁鱼仍然还活着,准能卖个好价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船长在沙丁鱼中放进一条鲇鱼。由于环境陌生,又生性好动,鲇鱼便四处游动,整个水槽里的水便振动起来,大量的沙丁鱼因此而紧张起来,害怕敌人的攻击而加快了游走的速度,如此这般,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了渔港。
后来这个方法就在大西洋沿岸流传开来。
吉利作为私有经济成份介入中国汽车行业,打破了原来的行业垄断壁垒,曾给中国的汽车发展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冲击。过去;吉利引发了国内微型轿车的四次大降价,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被人称为中国汽车的“另类”。但是,由于吉利人的那份执着与热情,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就有30万辆吉利车奔走在大江南北。
可见,吉利就好像一条“鲇鱼”,通过借腹生子、老板工程、降价风暴、成本控制以及技术模仿等手段,在我国沉闷的汽车市场“四处游动”,创造了一种紧张,激活了原先“死水一潭”的中国汽车市场。
第一节 借腹生子
据说,李书福小时候玩的车,是用泥巴做成的,汽车、拖拉机都有,做了很多。因为床底下比较凉,泥巴放在下面不容易开裂,他就把它们放在了床底下。他爹发现后,就打他,说床底下是家里放稻谷用的,却被他的泥巴车堆满了。
吉利刚准备造车时,找到黄岩县计委,计委说轿车你根本没法造,不上目录就不能上牌也就没人买。李书福到省里找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书福又问,如果不让搞汽车,可不可以搞汽车实验?官员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
当时李书福的想法的确很简单,如果能够建一个适度规模的汽车厂,生产大公司不愿意生产、又是国内老百姓需要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让消费者少花钱,就能拥有一辆汽车,这样一定受到市场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其实,李书福造车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国有企业那样的发展模式。他是要利用全球多余的汽车制造资源包括生产线、零配件和大企业的富余人才,利用国企小厂破产倒闭的机遇,通过走全球化配套的路子来发展自己,制造出一些大企业认为利润少、不想干的产品。可见,只要吉利能做到价格比别人低、质量与别人一样,薄利多销,就一定有机会。
听到吉利当时要造轿车,许多领导和专家闻讯也来规劝:第一,你造不起汽车;第二,即使你造出来也没有市场;第三,进入汽车业,你将很快被消灭掉。有人就明了地对李书福说:你有钱干别的什么不可以,为何偏偏要瞄着集资金、技术知识和劳动力于一身的轿车工业呢?而且中国这样的工厂已有13家,其生产能力已达100万辆以上,目前的有效需求只不过六七十万辆,你来凑这个热闹,不是要把大把的钱往大海里抛呢?你是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然而李书福却不服气:“汽车工业真的就那么了不起吗?许多传统的看法得改过来,汽车不再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汽车说起来很复杂,什么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理性客观地看待汽车,它还不就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吗?只要我们挺起胸膛,敢于正视困难,直面竞争,就一定能够成功。不仅能够参与本国的竞争,完全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有些东西不能太迷信,只要用户喜欢,市场需求,不要怕别人说什么。”
李书福的话也不无道理。轿车虽是技术难度大、生产要求高的产品,也面临着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课题。但作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已经成熟、规范了,把人家成熟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这可能是一条捷径。
1989年,李书福到深圳,花6万块钱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轿车,他拆开看了一下,发现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东西。
1995年,李书福又特意买了一台奔驰,在他的摩托车厂选了一个小车间,为了不被外界干扰,用窗帘把所有的窗户给裹起来,也学着丰田喜一郎的做法,在昏暗的电灯下一声不响地玩弄起汽车来。他先把整部车的零部件全部坼下来,然后又把它装上去,反反复复地练习。
也就是这年,李书福亲自领着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