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1/4 页)
北汉也已经从高平战役逐渐恢复过来,虽然不及宋朝的强大,但是稳守,刘承钧认为北汉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再说他们的背后还有强大的辽国,而刘继业也是北汉朝堂最有战斗力的大将军,有他在宋朝的进攻就有很大的难度。
赵匡胤御驾亲征,宰相赵普留守,李从嘉得知消息便下令林仁肇率军偷凤翔府与渭州,再进军邠州和泾州,将西部防线直接提前,他的目标是定难军。
赵匡胤大军进攻北汉的第十日,他分兵三处分别进军石州和代州,另一路牵制太原府的大军,不让北汉军出援。此时他得知唐军进发凤翔府与渭州,只叫潘美率领三万大军去援助,而他则是决心将北汉灭亡。
赵匡胤明白唐军的战斗力,很有可能在潘美大军赶到之前就打下凤翔府和渭州,那么他退兵这次御驾亲征就什么都得不到,回朝还要听那些臣子的聒噪,凤翔府和渭州丢了,他可以再打回来,可是对北汉的关键时刻,他不能停下来。
赵匡胤的军事实力不在李从嘉之下,他兵分三路,只用一月时间便将北汉除去太原府之外的所有州府全部攻下。
刘承钧授命刘继业死守太原府,同时又派人去辽国求援。赵匡胤手中没有李从嘉的攻城利器,半月间就损失了两万人,为此赵匡胤也是只围不打,往城内散播谣言,让城内造成恐慌。
虽然辽国还称呼刘承钧为儿皇帝,但刘承钧不像其父刘旻那般,对辽国恭恭敬敬,一直有心脱离辽国的庇护,也因此辽国对北汉的资助比以往要少,这次见刘承钧求援,辽国也没有任何反应。
太原城内的粮食储备不够两月,如今已经被宋朝大军围城半月时间,粮食已经捉襟见肘,刘继业为了不造成浪费,便请求他的干爹皇帝刘承钧将城中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刘承钧采用,从此无论是城中大户还是贫民百姓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其余的都用作守城。为此城中百姓多有不满,再加上赵匡胤用投石机投射进来的谣言,更是让太原城内人心惶惶。
一开始只是百姓担忧,军中将士在刘继业的带领之下依然坚持如初,可是宋军围城两月之后,统一调度的粮食也不够了,军中上下这才慌了起来,甚至有些士兵怕饿死,趁着守城兵夜里不注意就从城上顺着绳索下城,投降了宋军,这样的行为起初只是三三两两,可是当每天两顿米饭变成一顿稀粥之后,每天都有成百近千的队伍逃跑投降。
不说士兵,就是刘继业都是饿的双眼冒金星,宰相郭无为更是饿得的头昏眼花,打不起精神来,要求刘承钧开城投降,不要让城中百姓跟着受苦。
郭无为此举让刘承钧很是恼火,虽然他很器重他,但还是将其绞死,还将其肉煮熟分给朝中大臣。
赵匡胤从逃下城来的北汉士兵口中得知城中无粮食,不管是百姓还是军队都饿的无法抵抗,便立即选择攻城,大军围城两月时间,先期消耗两万,两月之后再攻城,赵匡胤却是没有任何伤亡。
赵匡胤攻进太原城内,刘承钧这才无奈的投降,可是赵匡胤此时心中还有柴宗训母子两人被人劫走的心结,表面接受,却是在夜里直接将人吊死,对外宣称病逝。
刘承钧的三个养子其中刘继恩和刘继元也给赵匡胤秘密、处死,虽然刘继业与赵匡胤对抗了两月多的时间,但是因为他军事才能卓著,赵匡胤很是欣赏,将他留下来留为己用,因此刘继业也改回了原名杨业。
赵匡胤拿下北汉,也完成了柴荣多年未完成的心愿,但却是丢了凤翔府和渭州,正如他所想潘美人还未到,凤翔府和渭州就丢了。
李煜命令林仁肇大军打下凤翔府和渭州之后再进军邠州和泾州,但是潘美大军来源,林仁肇只能先采取稳固防守的方式,在凤翔府和渭州扎稳篱笆,徐徐图之。
虽然赵匡胤灭了北汉,但丢了凤翔府和渭州,这也让朝中大臣多有不满,在此情况下,赵匡胤不得不对西线增兵,防止唐国再次进攻,同时他还建议李光俨出兵做好防御的准备。
李光俨为党项人,身为定难节度使,一直就依附于中原王朝,在柴荣时他偶尔还会有些小动作,不太听话,不过对于赵匡胤的建议,他毫不拒绝的同意,作为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父亲,李光俨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自然看得出唐国的意图,唐国不从淮河一线出兵,而选择西线,目的就是他的定难军。
李煜的强势,李光俨也晓得一些,登基初始就与辽国断了同盟,这说明他不喜欢依附异族,更不会借助异族。李光俨虽然姓李,但那也是唐朝赐姓,他本是党项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