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哪芰Α2还�趺创�砑唇�魇У闹趁竦兀�墒前讼晒�#�飨陨裢ā4忧鸺��募岫ǎ�桨�吕竦奈弈危�勇罂嗣茁锥韵质档慕邮埽�饺銮卸��质敌唇��撸�鹘缯���鹊淖�洌�渤浞值厮得髁死�范�颉�
一直到1997年7月1日的来临,当米字旗从香港上空缓缓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奏响的时候,大英帝国正式告别了世界,成为一段曾经。在此之前,中英经过了22轮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撒切尔夫人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朋友。
然而马尔维纳斯群岛就没有这么幸运,它要承受来自英国和阿根廷两个国家的压力。在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东南沿海海区有一群岛屿,阿根廷人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则称其为福兰克群岛,更多人习惯称之为马岛。两个国家围绕着马岛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英国人称自己首先发现了这个群岛,应该有控制权,然而阿根廷人一直认为这个离自己国家不远的地方本应是阿根廷的领土。1982年,双方因此而进行了74天的战争,史称“马岛海战”。撒切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这场战争造势,不仅为了马岛本身带来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作为压制工党的功绩。
大英帝国的解体给英国人留下了一段遗憾,给历史留下了一声唏嘘。在帝国逐渐没落的时候,英国人固有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传统思想随着帝国的瓦解而发生变化,人们从以往的思想桎梏中解脱,带给英国新鲜的思想空气,这应该也是英帝国瓦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很多人发现传统的思想变成了一种束缚,人们在竭力挣脱过去的枷锁,希望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个性。这是人们对传统的反对,是对战争不满的直接反映。而且这个时期,媒介有了一定的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进入普通人家,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生活空间以外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于是,英国人的衣食住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服装。英国人一向以保守传统的形象出现,服装造型趋向于华丽和繁冗。男性服装更多体现绅士姿态,而且在什么场合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服装趋向于随意舒适,较之从前更能彰显男性的矫健和伟岸。女性的服饰则出现了更大的变化,由于妇女在战争中也奋斗在前线,为战争提供劳动力,她们不得不脱下长裙,换上简单的裤装,后来成为了一种时尚。在战后,爆发了数次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认为她们既然能在战争中与男性一样奋勇杀敌,那么社会地位也应该与男性平等。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更多妇女开始在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自由和个性成为那个时期女性服装的代名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英帝国的瓦解(3)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她们在法律上追求与男子权利的平等。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更多的女性参加了社会工作,职位和工作性质从高到低,从简单到复杂各异。特别是撒切尔夫人的上台,更是有力抨击了英国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不过女权的平等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在离婚时与男子享有同样的权利,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申诉,夫妻分居5年就自动解除婚约。这让离婚率在英国不断飙升,单亲家庭屡见不鲜。
20世纪中叶的英国服装还有一点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模糊了阶级的差别。工装裤、牛仔装、夹克、T恤等服饰渐渐成为上流人士和中下层平民都穿的服装,就连代表整洁的白色衬衫也在20世纪后期流行到中下层阶级。
20世纪60年代,一位名叫玛丽·奎特的英国女设计师首次设计了超短裙,保守的英国第一次出现了膝盖以上的裙子。超短裙凸现了女性秀美的腿部轮廓,性感慢慢成为一种潮流。历来以保守形象示人的英国大胆突破束缚,成为世界时尚的弄潮儿。一些年轻人为了突出个性,经常会突发奇想穿着一些奇装异服,出现在舞厅等场所。随着摇滚音乐的风靡,这种奇特的服装变成了狂热年轻人的代表,这类人被称为“朋克”,意思是“无知草率的年轻人”。这个称谓一开始带有些许贬义,但是发展到后来竟然成为众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并发展为一种世界潮流。
战后英国的食品和住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单调的食品结构趋向于多元化,一些意式、日式等餐饮流入英国,使英国的快餐性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