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太宗和杨士奇等议定出兵大征阿噜台卫,太宗又下谕即日亲征。杨士奇等再三阻谏,太宗就是不听,命皇太子高炽监国,自己到御校场来,点起三十万大军,出塞北征去了。这一次的亲征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总算把阿噜台征服,这种征服的标志是到处搜寻鞑靼军的踪影而不见。于是太宗下谕得胜班师。
大军到了白邙山,正是赤日炎炎的七月,忽然京中的警报到来,原来玉妃仙逝了,于是太宗哀悼异常悲痛欲绝,想她一朝风凄月落,玉殒香消,可怜昔日鸳俦,如今竟化作昙花幻影。于是太宗临城一恸为的是红颜逝,不重功臣重爱妃。而太宗本人也因为衰毁太甚,圣躬开始不豫。
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时,太宗的病越发严重了,便召杨荣、夏原吉、金幼孜三大学士及英国公张辅等到榻前,太宗嘱咐了后事,令太子高炽即位,杨荣等顿首涕泣受命。
这天的晚上,太宗忽然睁开眼问内侍海寿,到北京还有多少日的路程?海寿跪禀说须得七月中旬才可能到达。太宗于是长叹一声:“看来等不得了!”说罢就紧闭了双目。海寿见太宗形色不妙,忙去报知侍驾的大臣。杨荣、张辅、金幼孜等慌忙进御帐来问安时,太宗早已驾崩了。
■ 投缳殉主
杨荣等痛哭了一场,却不给太宗发丧,只令内侍海寿赶快星夜回京,而杨士奇等将太宗的遗体安置前锡裨里面,上护着翠盖,一路扶丧回京。于是内侍海寿飞骑到了北京,当殿宣读遗诏,皇太子朱高炽拜而受命。由大学士杨溥等,当即扶太子登了大宝,他就是仁宗皇帝;百宫上殿叩贺。
第十一章 嗜血成性的屠戮手(6)
仁宗皇帝改是年为洪熙元年,尊谥太宗为文皇帝,庙号太宗;到了嘉靖年间,又改庙号为成祖。追谥太宗玉妃为昭献贵妃。
仁宗又册立妻张氏为皇后,长子瞻基立为皇太子;又晋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学士;夏原吉为尚书,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黄维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张辅世袭英国公,加封太子太保。同时仁宗一面替太宗发丧,一面草诏布告天下。
太宗丧车将到北京时,仁宗忙遣太子瞻基先去迎接,杨士奇等朝中文武护着太宗遗骸,直进东华门,到了仁智殿才停住。仁宗亲自祭奠后,照皇帝礼盛殓了太宗,择吉日安葬于长陵。
本来太宗在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时曾说他的丧礼依照祖制。可是在下葬前,仁宗朱高炽为表示自己的无上孝心,就决定来个特别的表示。
三十名美貌如花也青春如花的宫女当然没有被告知她们将用自己的如花生命来为这个一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嗜血成性的永乐皇帝殉葬。这些宫女当时只是先被款待以丰盛的宴席,接着被带进一间密室,彼时她们已预感到形势不妙,可是除了束手待毙,也就只有用自己的眼泪来为自己的如花生命悲泣了,于是一时间哭声震殿阁。
果然接下来她们被迫站在小木床上,然后任凭绳圈套住了她们的脖子,在宦官撤去小木床的一瞬间,她们就这样拼舍着如花似玉之身、锦绣年华和大好青春,被活活地吊死,然后她们就被美其名曰为“投缳殉主”。
三十名美貌如花也青春如花,一时间哭声震殿阁的拼舍着如花似玉之身、锦绣年华和大好青春而“投缳殉主”的宫女所殉的明成祖朱棣,他从公元1402年到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历史上又惯称为永乐皇帝。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永乐皇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永乐皇帝五征漠北,八十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永乐皇帝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以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同时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比残暴更残暴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是的,永乐皇帝就是这样的矛盾,他派郑和下西洋,也扣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使前来通商贸易的有三十余个国家。他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第河、库页岛等地。五次亲征漠北,解除了元朝复辟势力的威胁。他的营建北京城和迁都北京,重修万里长城,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等典籍,都对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在这同时,他设置了死亡大本营东厂等机构,加强特务统治,迫害忠义之士;重用宦官使宦官开始干预明朝政事以及对农民剥削、压迫的沉重,又激起唐赛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