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页)
三行街外国人的头上。
究竟要做什么呢?到了下午,终于明白了要做什么。钦差大臣向广州府和南海、番禺两县发出了逮捕英商颠地的命令。
“县”是清朝地方行政区划中的最小单位,相当于日本的“郡”;县上面有“府”,可以看作相当于日本的县。广州府拥有十四个县。广州城西半部属于南海县,东半部属于番禺县。由于一个城市分割为两个行政区,在全市进行通缉,当然要向两个县发出命令。
府县接到命令,再传达给公行。凡是天朝的官吏,即使是最下级的官吏,也不得直接与夷人接触。所以要采取这种迂回曲折的形式。
钦差大臣的命令中说:“速交出颠地一犯!”公行通知夷馆时改为“召颠地先生入城”。
“不能给其他人带来麻烦。我愿意去。”颠地准备接受这个“召”。但其他人制止了他。认为没有钦差大臣签名盖章的保证书,保证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平安回来,就绝不能去。很多人发表意见说:“事到如今,我们应当同生死、共命运。”
二十二日就这样过去了。
二十三日早晨,广州府的官员来到公行,谴责他们“为什么不交出颠地”。
公行在头天晚上召集全体成员,彻底讨论了对策。因为在他们的眼前非常现实地摆着钦差大臣的谕帖。谕帖上明文写着:如不执行命令,将对你们处刑,没收你们的财产。
而他们又讨论了“信用”问题。外国人是他们的重要顾客。出于作为商人应遵守的信用,他们应当坚决保护顾客的生命。——有人发表了这样悲壮的意见。不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讲一半信用”。
夷人遭到追究,是由于他们进行鸦片买卖。而公行的会员是官许的商人,并没有沾手鸦片。他们只是从外商那儿购买合法的进口商品,而把茶叶、丝绸卖给外商。公行并没有得到贩卖鸦片的好处。对顾客要讲信用,但应有个限度。——这就是他们的根据。
于是他们决定了对付官吏的办法。“请把锁链套在我的脖子上吧!”伍绍荣对前来的官员说,“我套着锁链到他们那儿去!”他的意思是要表明公行的生命也处于危险之中,以此来呼吁交出颠地。
包围(3)
“请把我也套起来吧!”总商辅佐卢继光也伸长脖子说,“锁链也好,首枷也好,也给我套上吧!”广州府的差役们真的给他们的脖子上套上了锁链,拉着他们往夷馆走去。
西玲正要去怡和行,刚走到美国馆的前面,看到了伍绍荣那一副可怜的样子,她那发蓝的眼睛一下子就闪出了泪光。
就连夷馆的那些外国人,看到这两个大富豪像罪犯似的套着锁链,也都惊呆了。
维特摩亚会长含泪说道:“好吧,我们再商量一次,然后答复。”
商量已经够多的了。经过翻来覆去的考虑,仍觉得如果交出颠地他会有生命危险。而且这不仅关系他个人,同样的命运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降临到所有从事鸦片贸易的商人头上。
反复商量的结果,得出的仍是这个结论:即使是应召前去,也要得到生命安全的保证。目前只有尽量拖延,以等形势变化。
颠地商会的一名职员来到公行,要求派出四名委员就此事与清国官吏谈判。四名委员很快来到城内。但与官吏们的谈判依然各持己见,没有成效。没有一个官吏能保证颠地的生命安全。他们坚持说:“这只有钦差大臣才能做到。我们无能为力。”而这位钦差大臣整天接见来客,根本没有顾及这个问题。
当四名精疲力竭的委员回到夷馆时,已是晚上九点。
3
“由我端去吧!”女仆正往主人伍绍荣的房间送茶,西玲半路上接过女仆手中的茶盘。这里是怡和行的店铺内。
伍家在公行商人中最富裕,堪称世界级的富豪,但是非常朴实。在汉特的著作中,也说伍绍荣的父亲极其节俭,怡和行的设备和什器都非常简单朴素。
伍绍荣正在房间里对着书桌沉思。他喜欢读书,桌上和平常一样放着打开的书本。当然,他现在没有读它。
后来他编撰了岭南耆旧遗诗,刊刻过许多先贤的著述,如《粤雅堂丛书》就多达数百种。此外还经手出版了《粤十三家集》、《舆地纪胜》等珍贵的书籍。
伍绍荣的性格主要还是倾向于幽雅的书斋,而不是商业的战场。不过,他对“家业”还是感到眷恋的。
现在有多少万人由于伍家的事业而获得了生计。他对此感到骄傲。现在他被迫处于维护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