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兰�70年代以前甚至连犹太人都没有,就算现在这些大公司里的黑人、少数民族族裔都还是很少,而且地位不会太高。一个中国人在摩根斯坦利这样的跨国投资银行,充其量也就是做到大中国区的负责人,以后的发展就很有限了。”
了解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其实就是定位这个环境和群体中自我位置的过程。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环境?这个社会和环境最急需的人才是什么?它最多能给予你什么?它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是不是这急需中的一员?能不能成为主人?如果处在不利的环境,你能改变这些客观现实吗?如果不能改变时代和环境?你又应该怎么做?
人生策划,必须要弄明白这些问题。
2.我要做什么?
托·卡来莱尔有句名言:“在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
开放式人生策划的第二步,就是要将“我想做什么”和“我必须做什么”结合起来,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也就是确立自己真正的目标。
目标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理想、志向、欲望、渴望、愿望、期望,目标可能包含这些因素,却不等同于这些名词概念,因为它指向的是一个符合SMART五要素、具体可执行的事物。根据时间来分类,我们可以划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根据地位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主要、重要、一般目标;如果根据主观意愿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理想性目标、现实性目标、被迫性目标。我们的理想、爱好、兴趣,换句话说,我们喜欢做什么,一般都属于理想性目标,这是我们最主动最本真的目标。
第5章 有效策划(6)
确立一个真正的目标并不容易。在心理学上,目标起码具备四个特质:
——目标要能激励人们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完成某件事情或取得某种成果;
——目标要令人们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事情或要取得什么成果;
——目标要令人们知道,要完成这些事情或取得这些成果,需要采取什么相应的行动;
——目标要令人们想象到完成这些后的心理反应,譬如获得成就感。
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人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长期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家庭背景等相差不大的年轻人。最初的调查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着清晰而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3%目标清晰而且长期的人,尽管中间或许有过方向的调整,以及目标的实现未必尽善尽美,但他们基本上都成为了自己所奋斗的领域的顶尖人士:白手起家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等。
10%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中间走过一些弯路,但大多数短期目标最终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0%目标模糊者,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成绩。能成功者,只有少数特例。
27%没有目标的人群,如果25年来都没有改变自己,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生活不如意,经常失业,习惯等待社会救济,并且习惯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确立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我想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的过程。
而从“我想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首先就要分清“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一般来说,“我要做什么”,最理性的衡量就是现实原则,根据商品化规律,做最有利可图的事,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最感性的衡量则是“主观意愿”原则,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做“我想做的事”、“我最愿意做的事。”“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区分,就在于注意一个道德前提以及现实原则和主观意愿原则。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是人类竞争的游戏规则。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在他的文章《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曾说:“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的繁衍性”。
这些无形无价的主观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