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用人、凝聚人心。最高明的整合,莫过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最缺乏效率的整合,莫过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要素九:构建人脉
“注重关系”并不是东方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西方成功大师卡耐基先生一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但人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一定全靠有个“好父亲”,同样也可以“白手起家”。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和角色,也可以参与多个圈子,每个圈子都可能带来人脉资源,每份人脉资源都可能带来成功的机会。当然,发挥圈子和人脉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结交关键或有益的人,获得自己的朋友、盟友、伙伴和支持者。
◆ 要素十:打造品牌
个人品牌是一个开放社会的标志符号之一,它标志着你成为了你自己。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华德士所说:“21世纪的职业生存法则——建立个人品牌。”我们不仅仅需要“我就是我”——拥有自己的个性,最关键的是还要让这种个性得到认可,并从中得到收益。这也就是需要我们打造一个独特而具有差异性、富有信誉和形象的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又需要我们明确核心价值、作出应有的承诺、善于营销推广,才能使人生价值最大化。
。 想看书来
第1章 心态开放(1)
——开放式人生的起点
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西方哲学家J·E·丁格
心态开放成就人生开放
我在导言中说过,我在17岁时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一间瓦房的地方插队。当时,我跟许多人一样以为注定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当然也没有想过将来要去国家部委、出国留学、当西方外交官、去跨国公司工作、自己创业。事实上,我连10年之后的生活都无法想象,当时高考已经停止,白天劳动非常辛苦,晚上学习不方便(没有电灯),大家也看不起读书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虽然环境封闭我的人生,但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如果不希望整个人生也被封闭,就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出于了解世界的渴望,我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自费订阅《参考消息》等报刊,还经常徒步30多里去小镇搭车回城借书,除了看文学书籍之外,还看一些当时所谓的“内部参考书”,如《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与中国》等。白天屋内光线暗,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听收音机播新闻。我正是在报刊和收音机的新闻消息中感受到了政治词汇的变化,意识到字里行间散发的“解冻”气息,于是,我很早就开始了复习和自学。
一年半后,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我在离考试只有20多天时从理科转报文科。然而就算复习时间如此之短,我依然成为了全班50多名同学当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这不能不归功于我过去开放的心态,促使我读书看报听新闻,潜移默化地进行文科知识的积累。如果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我得到当年机会之最大“准备”莫过于拥有开放的心态。
心态开放,才能导引开放式人生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急遽变化的年代。
世界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过,美国次贷危机,中国跟着感冒发烧;南方发生雪灾,北京菜价跟着涨三成。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联想的总部竟然是在美国,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几乎可称得上世界工厂,中国新经济领域著名的“新企业”背后大都有着海外风险投资的身影。我们也很难去区分商品的国界:一架美国波音747客机需约450万个零部件,这些零件来自6个国家成千上万的企业。
开放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全球化和互联化的浪潮,早已经席卷了整个中国,使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封闭的中国必须怀着彻底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2007年的皮尤全球态度访问
2007年皮尤进行的全球态度访问,结果令人震惊:在接受调查的47个国家中,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支持程度最高,达到91%;美国最低,并且支持度由2002年的78%降到59%。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2007年12月6日)由此发表文章《中国人对自由贸易的支持让人惊讶》,并且评论说:这份长达144页的报告最令人惊讶的发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