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于大山里,一直到了二十岁,也没离开过大山。
对于大山,我这个所谓的“城里人”,一直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很多文学作品里,只要一写到大山,作者就会按捺不住激动,开始尽情地抒情。比如“雄伟壮丽的大山啊,我魂牵梦系的伟大母亲!您以无比宽广无私的胸怀,哺育出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再比如:“巍峨连绵的群山啊,生我养我的母亲!绿树是您的秀发,黄土是您的衣襟,您用甘甜的乳汁,抚育了我们!”。诸如此类的句子,实在数不胜数,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时常沉浸在感染力如此之强的文字里,若还不能激起对大山的神往,简直没了天理。
不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阅历不断丰富,我的思想开始渐渐地有了改变。
从死读书、读死书,到跳出书本放眼看世界,这是受教育者人生的一个基本过程。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山民都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文人们所吟唱的曾经无私哺育了他们的大山,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进城的民工大军里后,我开始怀疑书本上的描述,是不是有可能只是在无原则地煽情。
我的怀疑,绝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咱们天朝历来非常讲究道德建设,《管子&;#8226;牧民》里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概的意思是说,国家若不重视道德伦理的建设,任其沦丧,国家就要灭亡。管子先生是个牛人,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国。这样的牛人所说的话,自然有其深刻道理。此后,历朝历代为了巩固政权,对如何进行道德伦理的建设,相当卖力,也提出了很多主张。比如流传至今的什么“百道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等等。所以我想,如果大山果真像文人们所吟唱的那么伟大,是“亲爱的、伟大的、无私的母亲”,她这些出山的子女,无疑就都有问题。这些不顾“母亲”的人不要说“孝”,就算说成是天生的白眼狼,大概也不为过。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我曾经装出了“随口那么一说”的漫不经心态度,和“老狗”聊起了此事。不料“老狗”听了,当时就跳起来大骂:“放他娘的狗屁!大山母亲?哪个乌龟王八蛋说的?我日翻他奶奶哟,真是他妈站着说话不腰疼!老子猫在山里头,每天太阳还没冒尖尖,就得起床上山干活;等天透黑透黑了,才能摸着山路赶回窝。年头忙到年尾,人都累塌气了,瘦得跟猴崽子一样,口袋里也没落下几枚铜板!妈拉个婊儿妹妹臭逼姐姐大姑娘下的,你让说这鸟话的王八羔子,跟老子到山里头去过几年试试?”
我没想到这么个话题,竟会引起“老狗”如此地义愤填膺,以至于把人家家里的三代女性都集体亲切地问候了一遍。于是索性问道:“难道就因为穷,你们一个个就全都铁了心地往外跑?”
“穷还不够呀?哥,我告诉你,千万别听那些王八蛋胡说八道。山里根本就不是人过日子的地方,不跑不行呀。要不这辈子,怕是连个媳妇都娶不上!”“老狗”情绪尚未平息,激昂地说。
“你以为城市里就很好吗?”
“城市里当然好啊!就是在城里捡破烂、拉板儿车、做泥工,也比在山里面强多了!山里挣不到钱不说,日子过的也没逑意思。白天看山看树看牛崽,到了晚上,只能去听野兽和蛤蟆乱叫。城里多好,日夜灯火通明,到处高楼大厦,只要肯卖力,挣到了钱,想要什么有什么!”
011 英雄也救酒鬼
“老狗”竟然有如此深的城市情结,又是我始料未及的。和他恰恰相反,我是特别特别地厌烦城市。我厌烦城市里满天弥漫的浑浊空气,厌烦遍地灰不溜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厌烦街上熙熙攘攘的车辆人流,厌烦栋栋楼里面对面住着却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到窒息。我一贯的想法是,人人都应该逃离城市,像五柳先生一样,去乡村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生活。可如今,“老狗”却现身说法告诉我,乡村不仅不是我想像的那样,还是个“根本就不是人过日子的地方”,这真让我无语。看来,辩证法是对的,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天堂,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地狱;而一个人的地狱,则往往是另一个人的天堂。
“你听过《我热恋的故乡》这首歌吗?”我还是不怎么敢相信“老狗”会对自己的家乡毫无眷恋,接着试探。
“听过很多遍了,我还会唱呢!”说着,“老狗”哼了起来:“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