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页)
费?”
杨应麒:“今天之内我会给你们每个人一小笔财物大概够你们十天的生活。愿意留下来的就用这笔小钱过活十天后再。不愿意留下来的就用这笔钱回家去!不过你们做了决定之后就不能轻易改变。”
杨应麒指着东边那个村子道:“待会你们列队到那边去那个村子是起给你们住的!你们登记了姓名决定了去向就可以领东西了。”又对汉部众人道:“好好照顾他们他们和我们当初的处境是一样的!而将来他们或许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或许会成为我们的亲人。”
俘虏们将信将疑地由几十个工兵领了过了。汉部许多人都在杨应麒等领的动员下上前关心拉些家常一路以来患得患失的俘虏们都渐渐安心。
备战这段时间以来杨应麒除了扩建了母村以外又建成了三座村子每座村子大概可以容纳一千来人的样子房子都简单而宽大一房一炕每村都引有水流。这些子村各种设施远不及母村齐备但考虑到了各种生活需要也为以后的展留下了空间——但这必须由村民自己去努力。
东村是第一个建成的村子这里已经备下杨应麒准备好的衣物由顾大嫂带领着六十个人分二十组派。
每一组三人一人负责问话一人负责登记一人负责放衣物。问话十分简单:姓什名谁是否愿意留下是否识字以前做过什么工作。问话人又打量了被问者的体魄然后告诉登记者。
由于有秩序登记和放物资的事情进行得很快五百六十几个人只有二十几个决定离开。留下来的人或是因为苟安或是因为害怕汉部的人说话不算数。不过看到汉部放那些人离开留下来的人反而安心——毕竟汉部守住了他们第一个诺言。他们住进了炕房每五人一间每间房有一个汉部原居民陪伴着——一共是六个人。
此时已是十月天气颇为寒冷但房中有炕可用住在里面无寒冻之忧。杨应麒在离开东村前道:“从今天开始你们就不是俘虏了而是东村的村民。”
杨应麒组织人连夜把登记的情况理了一遍根据体魄、特长和经历把东村的村民分成五拨:其中一百人由杨开远留下的二十几个工兵种子分头训练作新的工兵;一百五十人归周胜管理务农;琉璃屋与锻造所各得五六十人;一百人将派到煤场、矿场做工;剩下的人到蒙兀儿的牧场帮忙。( )
这些天住进东村的那五十几个汉部旧人都是杨应麒挑出来的“教导者”每个人负责教导五个新居民教导的时间为一个月教导的内容有四点:一是明律令让他们知道汉部允许什么禁止什么;二是知作息帮他们习惯汉部的劳动与生活规律;三是告赏罚汉部在建村之后便不再将所有财物公有而是允许私人财产的存在每个部众都可以因自己的贡献而得到相应的酬劳这些制度都要让新村民知道;第四是选英才就是把新村民中的聪明隽秀者挑选出来。此外每天晚上教导者还会给新村民们讲述他们一年多来的经历又会问这些人的姓氏给他们讲他们自己祖宗的丰功伟绩——总之当年杨应麒如何对这些老部民进行文训他们也就依样葫芦地给这批新人灌输。在一个连物质生活都十分匮乏的年代这样程度的精神改造已算是相当有效了——特别是接受改造者现这样做能够活得更好。
周胜得了一百五十个新的劳动力后十分高兴归他带领的人以前就算不是农民也懂得些农活十分容易上手。琉璃屋的王大辉和锻造屋的张老余却跑来诉苦虽然这段日子来他们都是连夜开工人手也十分短缺——但新来的这一百来号人对琉璃与打铁不是一窍不通就是半生不熟。
张老余道:“要分别教得他们会那不知道要多久!平时不要紧现在前面不停催着要兵器弓箭可不能耽搁。要不这几十个人先放着等仗打完了再说。”
杨应麒一听冷笑道:“仗打完?谁知道什么时候打完!以前我们汉部也没几个铁匠后来不都给你训练出来了么?还有做琉璃大辉你以前也只是粗懂后来不是一边摸索出来了么?现在我们的琉璃都不比波斯船运来的差了!”
张老余道:“训练他们?以前那些人是我花了大半年的功夫才带出来的!现在可没那么闲。”
杨应麒沉吟道:“要每个人在短期内都熟悉冶铁或做琉璃的整个过程的确是不行的这么吧你们把工序细细拆分开来让这些新手每人只要熟悉一个小环节这样他们容易上手功夫也不会耽误。”
张老余和王大辉对望一眼一起道:“这样行么?”
杨应麒道:“可以的就这样……”跟着给他们细细解说流水线工序的好处同时和他们商量着如何把工序拆分。
十日之后杨应麒对东村的一些细节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