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3/4 页)
展,就必须要珍爱环境,珍爱那些可再生资源。只有保护好这些资源,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利用它们发展和生活下去。联系到最近有别的文章说,黄河两岸伐树造田的情况严重,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导致黄河之中的泥沙越来越多。儿臣也不想继续蜗居在家中,打算讨个旨意,去治理一下黄河,不知父皇可否应承?”
张弘斌听闻,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上辈子也是常说黄河的植被被破坏得严重,水土流失非常厉害。难得如今还没有后世那么严重,若是能够及早治理或许还有救也说不定。
“也好,我稍后就给你旨意,你回去先准备准备好了!”张弘斌抬起头来说到。
“遵旨,儿臣这就回去准备!”张才立刻一溜烟就做了。
“父皇……”张靖幽怨的看着张弘斌。
“你弟弟都让给你了,就收下呗!”张弘斌笑了笑,他也知道之前张才是故意转移话题。
“是……”张靖虽然有点郁闷,郁闷之前自己都还没有来得及说些什么,但此刻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只能应承。
待到张靖离开后,张弘斌才意识到,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
仔细想了想,这才想到,自己之前听了张才的那番话,对于写出那篇论可持续发展文章的人很是好奇。毕竟这年头大部分的科技都还没有出现,大部分的土地还没有开发,当然大部分的植被也没有被破坏。大部分的人只想着让周围变得更加繁华一些,大家也几乎没有想过环境的问题,但没想到居然有人发现了这点,而且还提出了这个观点。
于是,张弘斌找来了张琉,让他找到这篇文章的出处,然后看看到底是谁写的。
半小时后,张琉表现出了出色的执行力度,很快就拿着文章来到了张弘斌的面前。
这篇文章来自最主流的日报,能够刊登在这上面的估计也有那么几把刷子。再看名字,张弘斌笑了。
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顾炎武。
第53章 儒家新学说
要说顾炎武,原名顾绛,炎武二字是仰慕文天祥和王炎午的为人这才改的。
按说应该是清军入关之后才改的名字,不过谁知道在这个时空却是早早的改了。不过就算提前改了名,也阻挡不了这个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的成长规律,更别说此刻他还担当着监督党的党魁一职。
顾炎武年轻时在江浙一带求学,也曾经加入过复社,受到当时的正统儒家的影响,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放在世家大族上面,故而刚刚在共和国考取公务员的时候,实际上张弘斌并不是很待见他。说到底,那个时候的顾炎武,还是太年轻了点,棱角还没有磨砺干净,思想更是转不过弯来。
近几年,随着共和国统一华夏,随着世界慢慢展现在他们的眼中,随着各国的历史发展资料源源不断填充进图书馆里,顾炎武也开始反思,过去自己所学,是否就真的适合现阶段的华夏。
当他突然产生这个想法的适合,他也曾经害怕过,因为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离经叛道’了。
然而,随着孔氏一族的种种阴谋曝光之后,过去的信仰被彻底击碎,在沉沦之中,他不得不反思儒家该如何去从?
共和国不兴儒家,但并没有排斥儒家,甚至张弘斌也多次在文化交流会上,言明儒家是华夏的传统文化,其起源和本质来说,对于国家的治理,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听得出来,张弘斌是真的重视儒家文化,但却不提倡公务员过度的钻研儒家文化。
顾炎武也不是一个愣头青,更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政务的白衣书生。他心里非常清楚,张弘斌就是希望公务员能够务实,真真正正的为百姓做实事。而治民却是一个需要多种学识才能够做好事情,儒家在这方面仅仅给出一个理想,却给不了任何人可以吃饱饭的干货。
心中挣扎了很久,顾炎武不得不虚心向已经退休在家的徐光启进行讨教,因为他听闻早些时候,徐光启在家中试着整理过去的儒家学问,要认真还原儒家学问的本色。
在以前,这种行为是被士人们口诛笔伐的,但如今顾炎武却是知道,这才是儒家的希望。
只可惜,徐光启的身体虽然算不上差,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已经没有那么旺盛了。故而他每次到徐家请教学术问题,徐光启都让他在自己的书房里面看以前整理好的稿子,而顾炎武在看完之后,再整理好自己的疑问,挑选最关键的几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