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武军八千人分为八都,派遣牙将鹿宴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等八人分别统率。这些人中后来有几位名声鹊起,成为五代史中的重要人物,王建就是后来称帝的前蜀高祖。杨复光率领八都军与朱温作战,朱温败走,经商州逃回关中。此时同州和华州已经被唐官军所夺,黄巢便命朱温不必进京,前去夺回同州,再任同州刺史。
朱温没有退路,经过激烈厮杀后,终于夺回了同州。但州境之内的沙苑却是唐两大节度使王处存、王重荣的大本营,有重兵驻守,朱温时刻处于威胁之中。
长安血战(3)
黄巢再次夺取长安后,痛定思痛,也极力想打开局面。中和元年(881年)六月,黄巢派王播围攻兴平(今属陕西),击败了唐邠宁节度使朱玫。八月,黄巢再派李详击败唐昭义节度使高浔,乘胜收复华州。十一月,农民军将领孟楷、朱温进军富平(今陕西富平东北),唐邠、夏二军大败,各自退兵回归本道。
然而,摧毁旧势力容易,要建立新秩序困难。黄巢军虽然四处作战,或胜或败,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他不知道建立根据地,因此农民军的队伍虽壮大发展,但给养困难。给养一困难,农民军只能去劫掠,纪律很难维持。如此,他始终得不到民心,新秩序就无法建立起来。黄巢虽然称帝,但“号令所行,不出同(今陕西大荔)、华(陕西华县)”,基本上仍然局限于长安一隅之地。实际上,他这个大齐皇帝,充其量不过长安城的城主而已。
这已经不仅仅是黄巢的理想问题,而是有农民军的特质决定的。农民军长期习惯于流动作战,这是唐末农民起义中独特的战略战术,利于保存实力。黄巢起义军正是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牵着唐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使唐朝对洛阳、淮南、江南不能兼顾,才取得了攻占长安的胜利。但是,流动作战容易产生流寇主义思想,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即使在其声势十分强大时,也往往是攻下一城,不久又丢弃,像东都洛阳这样的经济、军事重地也不留一兵一卒驻守。这就使唐军得以重新占领被农民军波及的地区,并逐渐收缩包围圈。而农民军到长安后,仍然未能巩固。这样,农民军得不到充足的供给,后勤没有保障。一些乡绅富豪多入深山,“筑栅自保,农事俱废,长安城中斗米直三十缗”。到了后来,农民军将士不得不以树皮来充饥,甚至发生了吃人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谈不上有什么战斗力。因此,当唐诸路大军云集长安,向农民军发起总攻时,形势便急转直下,历时三年的大齐政权也就很快崩溃了。
朱温情爱之谜(1)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廷的统治最后一击。而这个王朝真正的掘墓人,却是跟随黄巢起义的叛将朱温。朱温是中国历史上颇为传奇的人物,近于无赖。毛泽东曾经评价他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朱温跟曹操一样,生逢乱世,成长为一代枭雄。他一生改过三次名字,从父母取的朱温,到唐朝廷赐予的朱全忠,再到自取的朱晃(取如日之光之意),每一次改名都代表着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变色,他也因此被人称为变色龙。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朱温其实也差不多。
与朱温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相关的篇章中都会提到,这里要讲的,是朱温令人费解的情爱之谜。这个在历史上以残酷暴虐出名的枭雄人物,偏偏既宠爱又惧怕妻子张氏,成为当时的一大奇事。
朱温,宋州砀山(安徽砀山县)人。兄弟三人,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朱温排行老三。朱父朱诚是乡下的穷教书先生,朱温还未成年时,父亲便去世了。朱母只好带着三个孩子到萧县地主刘崇家当佣工,朱母给刘家织布洗衣服,老大老二放牛种田,朱温放猪。这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放猪的孩子以后会成为后梁的开国之君。
朱温从小爱使枪弄棒,蛮勇凶悍,时常在乡里惹事生非,不好好干活儿,所以乡亲们很讨厌他,刘崇也常常用棍子打他。奇怪的是,刘崇的母亲很喜欢朱温,经常亲自给他梳头,还告诉其他人说:“朱三(朱温小名)不是一般人,你们要好好待他。”别人问为什么,她说曾经有一次看到朱温熟睡时变成了一条赤蛇。大家都笑,谁也不相信。
朱温的性格应当归因于他的生长环境。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朱母当然要宠爱一些。但是寄人篱下,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中,他却不安分守己,朱母又少不了经常斥责,恨他不争气。在母亲面前,既被宠爱又被斥责;在主人刘崇面前,既受人白眼又被责打,自然而然,养成了朱温狡猾奸诈的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