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捞一把心态的房地产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王石就曾经说过,房地产行业有很多外来户,但万科从不把这些企业当作竞争对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原本就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一个行业不经历磨砺是不可能成长壮大的。
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不同,美国降息以期刺激流动性,中国经济的流动性并不缺乏,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匮乏不过是因为形势好的时候过度扩张而造成的。再者,即便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高增长经济体之一,全球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中国资产依然虎视眈眈。倘若无度地降息,使得并不算低的通货膨胀率恢复上扬并再次推高资产价格,也许那时,中国将不但面临全球资金撤离带来的风险,也可能面临被迫再次加息而刺破经济泡沫的风险,到那时,中国房地产的调整将会更为痛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地方政府亦步亦趋救市新政频出
时间进入2008年的9月,进一步的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仍毫无出台迹象,倒是地方政府频频爆出各类“救市政策”,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到陕西,从“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提高住房公积金”到市民购买商品住房可享受补贴。
西安市出台的救市政策曾一度引起热议,批评质疑者有之,欢欣鼓舞者有之,地方政府频频救市意在何方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西安及各地政府救市的醉翁之意,并非停留在楼市本身。
地方政府并不缺少对经济大势的判断水平,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减速已成定局,地方政府正在承受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多年来以GDP增长为纲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惯性,使得地方政府在对待经济减速的问题上有着更为敏感和复杂的情绪,之所以会冒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之大不韪,频频出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政策,其真实意图不过是“自救”罢了。
地方政府针对房地产实施“自救”理由十分简单,我们知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其中,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非一朝一夕或地方政府一己之力可为,在此无需赘述;而消费,地方政府更是有心无力,首先是通胀的预期减少了享受性的消费,其次是持续低迷的股市让股民的钱包变得更瘪,在2009年因为财产性收入而蓬勃的消费热情,可能会随着股市的变熊而偃旗息鼓,这些都不是地方政府可以扭转刺激得起来的。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投资一个途径了。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力雄厚的地区已经先行一步。比如最先受到国际宏观经济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的广东省,在2009年10月,高调启动总投资额高达2�3万亿的“广东新十大工程”。相同的时间内,山东、河北也均有大手笔的投资规划上马。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和行业税收,但因2008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已经让地方政府的收入大为减少,某些地方政府自身财政预算便已捉襟见肘无暇自顾,更别说划拨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建设了。一些地方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举措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烘焙出炉的。而这只不过是个开始,“救市”之余,大刀阔斧地搞投资、上项目即将粉墨登场。
。。
地方政府“救市”动作能走多远、走多久
早在中央新政出台之前,18城市相继出台政策,而且一个比一个条款多,一个比一个走得远。各地方政府是否再次越位,出台更为宽松的刺激楼市政策,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也许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地方政府的“救市”动作能走多远、走多久?
2008年10月,继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表明全国居民对后市悲观没信心、购房意愿创十年新低以来,一家地产研究机构对37个城市400余家房地产企业展开四季度市场预测的调研结果显示,有51�4%的受访企业认为房价将继续下调,这一比例较此前的调研结果大幅上升,而大多数的开发商则无任何拿地意向。
一头是供给,一头是需求,两者的悲观情绪反映出,供需双方对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信心已经非常低。而正是楼市调整和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形势,把地方政府的财政生态推向崩溃的边缘。
2007年前,中央及全国的财政收入增速都在30%以上,但2008年却下滑至个位数。在财政收入的构成中,房地产的贡献比例超过1/3。2008年以来,这一数字大幅下降,有的城市,比如上海,土地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