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苏南许多干部都有赴欧美、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考察、招商引资的经历和经验,眼界不低,悟性很高。他们从杨锦麟的演讲中受到鼓舞、启发,也纳闷远在香港、第一次面对面的杨老师,如何对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了如指掌,甚至细到身边每个人正在学习的“ 三本书”,新落成的市民广场专门开辟的“ 便民小道”,连市长冯士超亲自作词的“ 致富歌”,杨锦麟都朗朗上口。后来,与老杨混熟了,他们才恍然大悟。其实,除了职业敏感,杨锦麟还是颇花了一番功夫的。
原计划的一次悠长假期,一到目的地,杨锦麟实际上就把它改为了对苏南的一次实地采访,像他每一次的公干外出采访一样。
晚饭后,当地政府办的人提出陪杨老师散散步,随便走走。走着聊着,杨锦麟走进了当地政府办公室一位主任的家。这下轮到港人杨锦麟吃惊了,这简直就是豪宅吗——祖孙三代不过四口人,住着香港人习惯说的二千多尺的大屋,复式结构。一行人来到时,三岁多的小男孩正在客厅里蹬着他的小自行车,开心自在的样子。在主人陪同下上下参观一轮,杨锦麟感到了主人品位不俗,整体装修布局还透出几分知性和书卷味,书房摆满了书,并留有足够空间供男主人挥豪研习书法,女主人还有单独的衣帽间,就连洗手间、厨房都很是讲究。另外,家里还特别开设了一间品茗室或者说是棋牌间,雅兴俗乐聚于一室。主人家一再表白,这样的水平在当地不过是“ 一般般、过得去”。
杨锦麟边看边听边感慨,刚刚进入小康的句容,一个年青人的家,也许是香港绝大部分家庭一辈子的奋斗目标,还未必实现得了。他甚至联想到,倘若当年不离开厦大,如今自己也该是教授、博导一类的人物吧,四房五房不在话下,而香港的生存压力,让他无时无刻都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可偏偏自己又中了邪似地,爱极了香港。
杨锦麟离开大陆时还不到四十岁,可以说,他的整个童年青年时代都是在大陆度过的,主要的价值观、思想观也是在大陆长成的,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珍存。然而,毕竟离开大陆已经十几年,尤其是身为香港媒体人,如今他的观察、他的角度、他的研判早已经深深地烙上了香港的印痕。这使得他较之一般媒体人有着更多的优势,也成为了他的长项。因此,无论是长期做报纸还是后来搞电视,工作多么繁忙,去海外的机会多多,每年,杨锦麟一定会挤出时间,在内地的一些地方走一走,考察了解,借此掌握内地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丰富自我的人生阅历;同时,杨锦麟还把它看作是自己与内地割舍不断的一份情感维系。所以,杨锦麟每次的美其名曰休假,结果往往如此。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2)
夜晚,句容的天空特别通透、清亮,绝对在香港难得一见。时令正值中秋前后,江南的夜风吹过来,夹杂着些许凉意,干爽沁肤,完全不似香港潮腻腻的海风,暧昧般的像是总也干不透。杨锦麟坚持步行回酒店,他要好好享受一下江南的秋风秋意……
刚到酒店大堂,蒋国星大步迎上来,这位句容的市委书记、掌门的一哥,显然已经等候多时了。在酒店,杨锦麟、蒋国星两人的一番长谈,十分投机。蒋国星比杨锦麟小几岁,从中国的乡村走来,算是名副其实的乡村“ 知识青年”。南京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江苏镇江市委工作,直到出任句容市长、市委书记。
看得出,蒋国星是位有企图心的官员,施政为民,造福一方,让老百姓尽早地富裕起来是他的理想抱负。长时间以来,句容虽然以革命老区著称,却是苏南的贫困地区。初来乍到的日子,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蒋国星一把也没有点,而是走出办公室,一头扑到基层,从长期无人理会的乡镇的垃圾处理、公共厕所改建抓起,从棘手的农村计划生育抓起,从人们城市观念的树立、转变抓起。
短短几年时间,句容的变化之大,可以从国家、部委和省里授予的各种荣誉及经验推广会中看到,更可以从老百姓的满意度和笑脸上感受到。因为,老百姓是这些变化的最直接、最大的获益者。在句容,曾经只是一块牌子的大型房地产项目,蒋市长到任不久后,成片的经济适用房、高档住宅拔地而起;曾经是句容中心区、城市最值钱的地段,建起了供市民休憩游玩的公园;句容原有的四大古迹正在修缮复旧,由当地干部带头、市民自发捐款;还有国家级的科技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及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洁的乡村街道和参差错落的行道树种……在这个不大的县级城市里,如果问起这里最气派的